思想内容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 1、师: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 2、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 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
  • 4、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于谦《观书》

  • 5、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 6、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 7、那么诗人看到的是风景、是故事,还是人呢?
  • 8、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李白《古意》
  • 9、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10、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 11、第二部分迁移拓展、合作探究
  • 12、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宫词》
  • 13、今天的问题是:你猜,忽然闭口立之后,会是什么情况呢?
  • 14、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 15、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
  • 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 17、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可是诗人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 18、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19、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吴潜《水调歌头·焦山》
  • 20、“忽然”这个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的性格描绘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
  •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在初秋时节写下的山水诗,《山居秋暝(míng)》。
  • 2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在初秋时节写下的山水诗,《山居秋暝(míng)》。
  • 22、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李商隐《春日寄怀》
  • 23、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卢纶《送李端》
  • 24、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曹雪芹《唐多令·柳絮》

  • 25、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 26、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其一》
  • 27、唐代杜甫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 28、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 29、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 30、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 31、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
  • 32、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 33、说到最早“白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代,南北朝时代的张融曾经写下过这样一首和白日相关的诗,他说:
  • 34、你的每个分享、点赞、在看,都是鼓励!

  • 35、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 杜甫春望古诗原文带拼音版
  • 36、杜甫春望古诗原文带拼音版
  • 37、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 38、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 39、白发故人少,相逢意弥远。往事共销沉,前期各衰晚。昨来遇弥苦,已复云离巘。秋草古胶庠,寒沙废宫苑。知心岂忘鲍,咏怀难和阮。壮志日萧条,那能竞朝幰。元稹《酬杨司业十二兄早秋述情见寄》
  • 40、阅读古典诗词首先要弄懂作品的字句。遇到典故,要了解它的出处、原意,以及它在这首诗中的意义。这是进一步分析和欣赏作品的基础。如果字句都不懂,或者是理解错了,哪些地方用了典故也不知道,就谈不上阅读和欣赏了。
  • 41、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曹雪芹《唐多令·柳絮》
  • 42、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卢纶《送李端》
  • 43、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全文如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释)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④篱落:篱笆。(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所以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这首诗的意思是诗人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供参考。
  • 44、说唱古诗词·"白日"之色

  • 45、【所见这首诗的意思】例如“白日”,除了指太阳以外,还带着一种特殊的情韵。曹植说“惊风飘白日”(《箜篌引》),左思说“皓天舒白日”(《咏史》)。“白日”这个词有一种光芒万丈的气象,用“白”来形容太阳的光亮,给人以灿烂辉煌的联想。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开头的“白日”二字和诗里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正相吻合。我们只有理解和体会了“白日”这个词的这种感情和韵味,才能更好地欣赏王之涣的这首诗。
  • 46、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 47、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 48、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 49、柳絮年年三月暮,断送莺花,十里湖边路。周济《蝶恋花·柳絮年年三月暮》
  • 50、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 51、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 5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 53、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⑵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⑶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⑷欲:想要。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简析《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 54、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 55、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 56、小组合作,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朗诵,小组内自行安排朗诵形式,课上进行展示交流。
  • 57、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全文如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释)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④篱落:篱笆。(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所以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这首诗的意思是诗人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供参考。
  • 58、在这诗当中,“日”是白色的,白色的太阳。为什么在这里会说太阳是白色的呢?此时此刻,它指的是这太阳即将落山,所以没有那光彩夺目的样子,而是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光亮,仿佛成了白颜色一样,所以他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首来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是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太阳的颜色也许是白的。
  • 59、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