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 1、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岳飞《题青泥市寺壁》
  • 2、金陵先生开创的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微课程教学法适合现在的学生从事高质量学习。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带着学生齐步走的形式进行教学,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跟得上老师讲课的思路,学习效果就好。有的孩子接受能力慢,他们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无法填平“求知鸿沟”,时间一长还会出现“学困生”。而微课程教学法“翻转”教学,采取“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视频”的组合学习法,让学生在家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可以暂停,可以反复地回看,直至掌握所学知识。根据我的课前调查,《江南春》这首诗的创作特点,学生能全部掌握,其中

  • 3、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 4、在分析作品的时候,作家的生平思想,作品的写作背景,最好融汇到你们的分析中。如果仅仅是把它们罗列出来,和后面的分析挂不上钩,仍然是没有用的。背景材料要用得恰当,在该用的时候用上,也不要讲得太多,能说明问题就行了。如果分析一首白居易的诗,先讲他的生平,从小讲起讲到老,再讲他的思想,再讲他的文学主张,再讲他写这首诗的背景,这样一股脑地讲下来,岂不是太罗嗦了吗?
  • 5、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 今天的问题是:你猜,忽然闭口立之后,会是什么情况呢?
  • 6、今天的问题是:你猜,忽然闭口立之后,会是什么情况呢?
  • 7、有的研究者不以为然。他们只是认为这首诗只是描绘了江南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了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
  • 8、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其中应指现存于江阴青阳镇的悟空寺。
  • 9、在学生们创作的诗作中,他们从颜色、动态、静态等不同的方面描写苏州的四季,形美;能借景抒情,意美;用词精妙,语美。
  • 10、长诗可以分成几个段落,找出每一段的大意,然后再找出各段的联系,各段之间是怎样过渡的,哪是主,哪是辅,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诗的脉络是怎样贯穿的,等等。经过这样一番分析,诗的主题思想就容易抓住了。怎样分段呢?主要是根据诗的内容的变化。有的诗不是一韵到底,中间换了韵,换韵的地方可能就是划分段落的地方。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三十六句,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当然,分成九段太琐细了,还可以归并一下。我把曹操的《短歌行》分成四段,就是两韵并为一段。但不管怎么说,参考用韵分段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有的诗
  • 11、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 12、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指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形容佛寺很多。因为那时,南朝佛教非常盛行,寺庙也建得很多。这句意思是说,南朝遗留下了四百八十多座古寺。这里,诗人在“水村山郭酒旗风”上一转,视线集中在“寺庙”上,想象空间拉大,思维回溯到“南朝”,这样,给增强了诗歌历史文化意蕴,而且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同时,诗人用“寺”代指佛教,并用“四百八十”这个虚数来修饰,不但使诗歌富于形象感,也照应着首句中的“千里”,更为重要的是表现

  • 13、能按笔顺端正书写“莺”这个汉字。
  • 14、《江南春》这首古诗的意思是:在江南这片千里大地上,黄莺声声,绿草红花相互映衬,水边村庄与山城之外都有着酒家的旗子在随风飘扬。这里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那四百八十座古寺,无数的亭台楼阁都被朦胧的风烟云雨笼罩着。
  • 15、灵芝有良田,岁比万户侯。——毛滂《广鉴大师观上人为灵芝数百众故乞从檀施乞米》
  • 16、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 17、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 18、“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说的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一样会有生机勃勃的生命,就如那小小的苔花,苔花是苔藓所开的花,它们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是它们没有因为这样而丧失生命的勇气,“恰自来”的意思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焕发出了生命,它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 咬定目标,设计学习任务
  • 19、咬定目标,设计学习任务
  • 20、点上方“唐诗宋词朗读者”,再点击“关注”。
  • 21、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 22、全诗包含了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

  • 23、春景,还原了烟雨蒙蒙时楼台朦胧
  • 24、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 2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2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27、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 28、万紫千红总是春。牛背一鸥眠。
  • 29、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解释:我独⾃在旅馆⾥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变得凄凉悲伤?除夕之夜,故乡的亲⼈定是在想念着千⾥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到了明天⼜是,新的⼀年。折叠作品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②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③霜鬓:白色的鬓发。明朝(zhāo):明天。
  • 30、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 31、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 今天的问题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山吗?

    32、今天的问题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山吗?

  • 33、《所见》中的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 34、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 35、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昔日南朝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这些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 36、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 37、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 38、金陵先生认为:“达成目标是教师依据课标,在参透教材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应该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曰认知标准,强调‘应该达到’,而不是‘可能达到’。”研究《江南春》这首诗,按照微课程教学法的要求,课前应该让学生完成知识学习,理解诗意,能流利诵读,并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特点,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当堂从事创作。据此,我制定了《江南春》课前学习的达成目标:
  • 39、牧mù童tónɡ骑qí黄huánɡ牛niú,
  • 40、丈夫生当为八督州、取万户侯;不然,儒冠世方厌,径须学道寻罗浮。——丘逢甲《长句赠许仙屏中丞并乞书心太平草庐额,时将归潮州》
  • 41、山外西风木叶乾,江天无际雁行单。
  • 42、全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43、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样,让学生学习创作七言诗,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他们变“要我创作”为“我要创作”。
  • 44、多收十斛麦,心轻万户侯。——李开先《富村翁》
  • 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金陵先生认为:“翻转课堂颠倒了‘学习知识、内化知识’原来的时空排序,是一种以‘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外,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主要在课堂’为基本结构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发展应对未来挑战必备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怎样“翻转”古诗教学?怎样用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作七言诗?笔者从跟着金陵先生学习诗词入手,试着自己写诗,进而研究怎样引导学生创作七言诗。
  • 45、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金陵先生认为:“翻转课堂颠倒了‘学习知识、内化知识’原来的时空排序,是一种以‘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外,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主要在课堂’为基本结构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发展应对未来挑战必备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怎样“翻转”古诗教学?怎样用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作七言诗?笔者从跟着金陵先生学习诗词入手,试着自己写诗,进而研究怎样引导学生创作七言诗。
  • 46、“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说的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一样会有生机勃勃的生命,就如那小小的苔花,苔花是苔藓所开的花,它们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是它们没有因为这样而丧失生命的勇气,“恰自来”的意思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焕发出了生命,它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 47、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 48、《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作。
  • 49、《江南春》这首古诗的意思是:在江南这片千里大地上,黄莺声声,绿草红花相互映衬,水边村庄与山城之外都有着酒家的旗子在随风飘扬。这里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那四百八十座古寺,无数的亭台楼阁都被朦胧的风烟云雨笼罩着。
  • 50、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 51、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 52、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