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寓意【推荐100句】

  • 1、渐渐地,孩子们也就养成了不迷信权威、喜欢质疑的习惯。只是,只是,我常常被孩子们“欺负”!
  • 2、“哦,有什么问题呢?”
  • 3、眼看快到手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他急得团团转。就在这时,他在院墙脚看见了一把大铁锤,心里顿时有了主意,高兴地自语道:“真是天助我也。”他忙不迭地抡起铁锤,想狠地割大钟砸下去,想把大钟砸成碎块,然后再用麻袋装回去。可是,大钟发出的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并且,那“嗡嗡嗡”的余音久久地在院子上空回荡,把他的耳朵都要震聋了。他很害怕别人听见了钟声会跑来抢他的钟,就赶快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耳朵。于是,他听不见钟声了。
  • 4、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 5、虽然,掩耳盗铃,也是可以这样掩耳的: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 6、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 7、道理是: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引申到生活中就是弄虚作假的人虽然能够蒙混一时,但无法蒙混一世,他们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最终还是会露出马脚的。
  • 8、整体感知,读通文章。
  • 9、再读文章,理解内容。
  • 10、
  • 11、[产生年代]古代解答: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就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故事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掩耳盗铃的寓意是不要自欺欺人,如果不尊重客观事实
  • 12、你们学了后面的一则寓言后,举办一个寓言故事会好吗?请更多的老师也来参加吧!
  • 13、掩耳盗铃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弄虚作假的人虽然能够蒙混一时,但无法蒙混一世,他们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 14、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 15、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 16、《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搶其耳。”
  • 17、度:测量。
  • 18、世界寓言的有关知识:
  • 19、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20、那就是捂着耳朵盗铃铛,他自己没听着,但别人听到了。
  • 21、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每篇故事都如同一个个智慧的锦囊,帮助开启小朋友人生的智慧之门。
  • 22、《吕氏春秋·自知》中记述说,春秋时晋国六卿范氏被灭,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东西,有人拿了一口钟,想背走,但钟太大,无法背走,便用锤子砸,结果钟发出巨大响声,那人担心别人听到来争夺,便捂着耳朵继续砸钟。
  • 23、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老师及时肯定:真不错,书上的东西记得这么清楚,还能让课外知识丰富你们的大脑。这都是学知识的方法!
  • 24、⑤一叶障目,读音是yíyèzhàngmù,意思是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故事警示我们要看清事物的全貌,还不能盲目轻信、盲目崇拜,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和验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予以看待。
  • 25、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盗钟掩耳应该不是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它是贬义词。。。

  • 26、掩耳盗铃寓意是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取铃铛,自以为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铃声,那么别人的耳朵也不会听见铃声。多用于形容自我欺骗,明明就是不可被掩盖的事情却偏偏要想些无用的法子去掩盖。
  • 27、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成语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 28、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 29、自信:相信自己。
  • 30、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 31、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 32、什么人+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 33、而:连词,表示承接。
  • 34、经常使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
  • 35、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36、那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寓言故事?
  • 37、是一个公益国学课堂,每周一至周五推出。
  • 38、从前有一个人很爱占便宜,他看上的东西总会想方设法得到,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就决定把它偷走
  • 39、春秋时期,晋国范氏家族被贵族智伯灭掉后,有个人悄悄来到范氏家中,想偷走范家门口挂着的一口大钟。无奈这口钟实在太大,这个盗钟人根本无法将其背走。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砸碎大钟,搬走碎片。于是,盗钟人拿起大锤就向钟砸去。手起锤落,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大响声随之而起。盗钟人怕别人听见声响将他抓住,连忙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认为自己听不见响声,别人也肯定听不见,可谁知人们听到钟声都纷纷赶来了,盗钟人被抓了个正着。由于铃和钟在古时都归属于乐器,因此,“掩耳盗钟”也就慢慢演化为“掩耳盗铃”。
  • 40、③掩鼻偷香,读音为yǎnbítōuxiāng,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马颊本空禅师》:“师曰:‘节目上更生节目。’僧无语。师曰:‘掩鼻偷香,空招罪犯。’”
  • 41、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范氏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可这钟又大又重,没法背走,于是他便想出来一个办法。
  • 42、掩耳盗铃告诉我们的道理 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是欺骗自己 自作聪明的结果是害人害己 自己害自己
  • 43、【掩耳盗铃寓意】所谓寓言,是一种以比喻性的故事来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题材。
  • 44、今天继续跟着柚子老师一起来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
  • 45、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 46、今天下午,三年级的小妞舒婷走到我身边:
  • 47、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48、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般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植物非生物。它的表现方法多为借喻,通过讲述故事,来借古喻今,借小寓大,借此寓彼。
  • 49、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
  • 50、学生通过读童话故事,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成语量。
  • 51、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 52、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 53、找一找,文章中那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
  • 54、范氏之亡①也,百姓有得钟⑤者,欲负而走,则③钟大不可负④;以锤⑤毁之,钟况然⑥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恶⑧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⑨!
  • 55、①弄巧成拙,读音为nòngqiǎochéngzhuō,本想卖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出自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老师,您这个都不懂,您装的吧?!”
  • 56、“老师,您这个都不懂,您装的吧?!”
  • 57、宁:宁可。
  • 58、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
  • 59、故事: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 60、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 61、掩耳盗铃,就是指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春秋时期,有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便想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急,使劲捂住了自已的耳朵,发现钟声变小了。小偷高兴起来,“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放手砸起钟来,人们
  • 62、铃铛 丁零丁零 掩住 响声
  • 63、文言文《掩耳盗铃》的寓意: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释义: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 64、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 65、掩耳盗铃,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

  • 66、这个爱动脑的小妞,确实可爱。学习就是要有这样的质疑精神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 67、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的话,终究会自食苦果。
  • 68、“老师,您只掩住一只耳朵这两天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总是想不明白,我觉得‘掩耳盗铃’这个寓言就是有问题的。”
  • 69、三大寓言发祥地:古希腊、印度和中国
  • 70、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 71、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 72、每一对父母认清现代教育的变化,才不会落后
  • 73、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 74、微博|搜索“学而思陈双老师”
  • 75、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 76、“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告诉人们: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就如钟的响声一样,只要人碰了它,不管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发出声音的。
  • 77、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78、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 79、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就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故事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 80、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以上,希望可以帮到你。
  • 语义说明比喻妄想瞒骗他人,结果却只是欺骗自己而已。贬义。使用类别用于「欺瞒蒙骗」的表述上。例句01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掩耳盗铃。02妄想把不法行为合法化,只不过是掩耳盗铃把戏罢了。03这种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盗铃,欺骗不了大家。04这样做犹如掩耳盗铃,除了自己欺骗自己外,还有什么用呢?05硬要将违法的搜括说成是合法的借贷,岂不是掩耳盗铃的做法?06别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掩饰所做的坏事,其实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07你找借口来掩饰贪污的事实,这种掩耳盗铃的技俩,早晚会被发现的。08一个人做了
  • 81、语义说明比喻妄想瞒骗他人,结果却只是欺骗自己而已。贬义。使用类别用于「欺瞒蒙骗」的表述上。例句01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掩耳盗铃。02妄想把不法行为合法化,只不过是掩耳盗铃把戏罢了。03这种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盗铃,欺骗不了大家。04这样做犹如掩耳盗铃,除了自己欺骗自己外,还有什么用呢?05硬要将违法的搜括说成是合法的借贷,岂不是掩耳盗铃的做法?06别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掩饰所做的坏事,其实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07你找借口来掩饰贪污的事实,这种掩耳盗铃的技俩,早晚会被发现的。08一个人做了
  • 82、④塞耳盗钟,读音为sāiěrdàozhōng,同掩耳盗铃,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83、他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一定听不见,就放心大胆砸起钟来。每砸一下,都要用双手捂住耳朵,待钟声响过后,才松开手再砸。这样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 84、喜欢读童话故事,积累成语。
  • 85、

  • 86、掩耳盗铃还是寓言故事么?
  • 87、注意字词履:lǚ边音,第三声
  • 88、[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89、一叶障目和掩耳盗铃都是成语,这两个成语所代表的含义各不相同。一叶障目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问题的本质。掩耳盗铃指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儿偏要设法掩盖,实际就是自欺欺人罢了。
  • 90、《吕氏春秋》随后评论说:“不愿让别人听见是可以理解的,不愿让自己听见就说不通了。作为国君或家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岂不和这是一样的么?厌恶别人听到其过错还说得过去。”
  • 91、声音是向空间传播的,而不仅仅只传到他的耳朵。自己听不见,但别人可以听见的。只有不让物体振动,声音才不会产生。“掩耳”是不能阻止铃铛之发声的
  • 92、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93、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 94、《掩耳盗铃》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可这钟太重,没法背走,他就取来一个铁锤,想敲碎后一块块偷走。可是还有一个问题,用铁椎砸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肯定会被人抓做的。他转念一想:钟一响耳朵就能听见,可是如果把耳朵蒙起来,就什么都听不到了!大道理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95、或者“老师,您这个都不懂,真傻!”不怀好意地笑了。

  • 96、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 97、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 98、
  • 99、【掩耳盗铃寓意】课堂上,我是一个不怎么聪明的老师,常常需要孩子们帮忙发现问题和改正错误。孩子们每次发现老师的问题,那可神气了,有时还顺便:
  • 100、领会寓意并不难,看题目理情节,品人物析语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