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苏轼【精选101例】

  • 1、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 2、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 3、人类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 4、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 5、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 谢谢邀请,苏轼,水调歌头:
  • 6、谢谢邀请,苏轼,水调歌头:
  • 7、“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 8、苏轼在词中,月就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懂得情感的意象,当然也就成为自己情感倾诉的对象,因而先对青天发问,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问话来得很是有力量,不但表现出了人间沧桑,而且把视角转入了天上的明月,从而暗示了人间的恨别与所带来的苦恼、惆怅。
  • 9、苏轼《明月几时有》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 10、石姝丽,荆门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荆门市播音主持艺术协会副会长,荆门市朗诵协会专家顾问,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客座讲师。
  • 11、【明月几时有苏轼】⒃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共同,一起。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形容月亮。
  • 1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13、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
  •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中秋节有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的第一段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由此看出来,这篇文章是中秋佳节时,作者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苏澈而写的。作品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 15、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况,很有哲理意味。
  •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胸襟?
  • 17、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 18、水调歌头⑴·明月几时有
  • 19、经典咏流传:苏轼《定风波》

  • 20、介绍写这首词的背景原因时间。丙辰的中秋节,开怀畅饮到晚上,喝醉了思念起好友子由来,所以做了此首词
  • 21、A表达作者在政治上的处境既不得意,和亲人又多年不能团聚的抑郁心情。
  • 22、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
  • 2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2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 2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原文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27、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2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⒁。但愿人长久⒂,千里共婵娟⒃。
  • 29、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 30、⑾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 3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 32、最后两句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是什么意思啊,你到底是要到天上去,还是在地上啊?我不知道。他喝醉了,他不知道这话是在问自己,还是在问远方的弟弟,他是在问月光,还是在问酒杯。我想啊,作者其实只是想在醉意阑珊之际,寻找到一个聊以解嘲的答案。没错,人间让他不愉快,处处都在推进改革变法,他自己仿佛是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密州这个地方的不比杭州,更比不得开封,地瘠民贫,灾害频发,他自己啊,心情很不愉快。所以在这一时期呀,他还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怀念他原来的妻子王弗。
  • 33、得,这首词写到最后啊,是一个大欢乐,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安慰,但人生本质就是有一点无奈,你又能怎求一个完美的人生呢?所以我们说啊,苏轼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非常的明了,所以他的中秋才会过得如此的不同寻常。“诗穷而后工”,好诗好词都是在困境当中逼迫出来的,天底下最难的事情就是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做通了,然后写下来,读给别人听,别人的思想也就通了。谁说苏轼只是一味的信奉儒家,或者一味的信奉道家,或者一味的信奉佛家,他是兼采并蓄。既然人生总要向前走,那就要走的好一点,虽然此刻我们不能相聚,但共对一轮明月
  • 34、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 3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 36、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37、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却又害怕高处美玉砌成的楼宇,有着令人难以忍受的凄寒。
  • 38、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 39、唐诗宋词天天读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 40、《江神子·恨别》苏轼|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 41、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 42、李山:中华经典资源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43、你最喜欢本词的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 44、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 45、该诗的意思是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 46、“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 47、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 48、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 4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 50、丙辰:指公元1076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
  • 51、月是故乡明,明月最乡思。
  • 52、今天晚上的月亮多么圆啊,可是人却不能团圆!是啊,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嘛!这里诗人借月长向别时圆表现了离愁别绪的情感,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却又理性地表达了此事古难全的思想。
  • 53、起舞弄清影是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中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意。这与上面相接,词人也就在月光之下翩翩起舞,影子也随人舞动。这就表明了苏轼对出世的否定,其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幸福在人间,也只有人间才有这样美好的生活啊!
  • 54、这个词的词牌叫“水调歌头”,题目是什么呢?“丙辰中秋”。这丙辰是哪一年呢?丙辰在北宋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这一年苏轼40岁,在密州任知州。密州啊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市,也就是诸城市的市长。这首词严格来讲,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词前的一篇小序,再就是词的正文。
  • 55、D通过想游仙月宫,逃避现实,而又割舍不下亲情的矛盾思想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苦恼而愤激的思想感情。
  • 这就很明显了,“明月几时有”苏轼未与人饮酒,而是独自一人饮酒到大醉。
  • 56、这就很明显了,“明月几时有”苏轼未与人饮酒,而是独自一人饮酒到大醉。
  • 57、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 58、以“诗”为名,共话中秋团圆
  • 59、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 6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 61、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 62、经典咏流传:李大钊《青春》
  • 63、苏轼北宋宋豪放婉约
  • 64、⑹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 65、⑾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一说何时。
  • 66、⑸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 67、下阕∶写对月怀人,探讨了人生哲理,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 68、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69、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70、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送至今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他是所有写中秋佳节明月诗句当中的最突出的词,在文学上占有非常高的地位,主要是苏轼把整首词写到了一个高度,达到了人们心中所期望的角度和对共同美好追求的目的
  • 71、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 7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7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 7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7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7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77、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 78、这词写的都写到你和我的心里头去了。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只要到了中秋节,必然会吟诵这首词,这是千古第一的中秋词。虽然你已经很熟悉了,但我呢,还是止不住想讲一讲,为什么呢?因为特别喜欢。
  • 79、上阕∶写词人望月,写出了他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情景交融。

  • 80、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请采纳,谢谢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不想在人间呆着了,我要乘着一股清风,我到琼楼宇去,广寒宫里有嫦娥。他想要到月亮上去,他想要到天上去,那上边能不冷吗。“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有人说,这句话是隐喻,我想回到朝廷去,我想回到开封去,可是啊,那地儿太冷。有人说,这句话其实表达了他对中央、对皇上的一片忠诚,可是他又不想回去,因为那个地儿啊,他呆着碍手碍脚的。人家现在都在推进改革变法,他自己呢,不合作。
  • 8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不想在人间呆着了,我要乘着一股清风,我到琼楼宇去,广寒宫里有嫦娥。他想要到月亮上去,他想要到天上去,那上边能不冷吗。“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有人说,这句话是隐喻,我想回到朝廷去,我想回到开封去,可是啊,那地儿太冷。有人说,这句话其实表达了他对中央、对皇上的一片忠诚,可是他又不想回去,因为那个地儿啊,他呆着碍手碍脚的。人家现在都在推进改革变法,他自己呢,不合作。
  • 82、词的小序,不但说明了写词的时间及其原因。更重要的是小序中欢饮达旦,大醉,这不但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忧郁和情绪的低沉,而且也说明了写作此词所表现出来矛盾心理。
  • 83、“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 84、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 85、总之,上片把苏轼由想超出尘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从而表现了苏轼热爱现实人生及其豪放飘逸的情怀。
  • 86、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 87、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 88、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 89、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 90、⒂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 91、✦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源于唐朝大曲“水调歌”。据《隋唐嘉话》,“水调歌”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 92、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 93、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 94、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 95、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9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97、丙辰年中秋节,苏轼高兴地喝酒,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下了这首词,同时还存在思念弟弟苏辙的情感。
  • 98、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 9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100、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
  • 101、【明月几时有苏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