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节的故事【推荐101句】
2023-05-11 11:52:10
4271
- 1、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 2、过去扫墓的一个重要环节便就是戴柳。“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的柳文化,有插柳于坟的,也有折枝插在门前的,还有将柳条插在轿子或者儿童衣襟上的,因为柳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试想,今天扫墓的人们如果都有插柳种树的习惯,年年清明,不知道要染绿多少荒山。
- 3、从前一个姓李男子兄弟排行第因此大家都叫他李五。李五自小就很聪明而且很爱学习,三岁就懂得孝顺父母,深得邻里夸赞,李父也常说老五非常有孝道。
- 4、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5、我将上述内容以《清明节成语典故知多少》为题发布在朋友圈里,真诚地希望微友们围观,指正不当之处,补充未录成语。帖子一发跟帖者众,点赞者亦有,更有二三异议者。现将反聩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四点:
- 6、不讳之朝出自汉·扬雄《解嘲》,可直言不讳的朝代。
- 7、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 8、)柴毁骨立、哀毁骨立、柴毁灭性
- 9、一个新婚不久已有生孕的妻子,把心爱的丈夫送出大巴山,送到了抗日前线,转战数载音信全无。
- 10、赵文子与叔向游於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后谓设想已死的人再生为"九原可作"。
- 11、赵哥呀,我这辈子也真够……不说了,我知道你不爱听那伤心的事。说些别的吧!”赵氏低声自语着。火纸渐渐烧尽,纸灰随风轻轻飞升。
- 12、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 13、重耳知道后非常感激,发誓不忘介子推的忠义。几年后,重耳重新登上了王位,并成了春秋的一代霸主晋文公。当年和重耳一起逃难的大臣都获得了封赏,唯独介子推不在其中,他背着母亲逃到了深山。
- 14、清明节的折柳、戴柳的习俗,后来就演化为把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即源出于此,这也是清明节植树的起源。
15、这是一个无雨的清明,乍暖还寒。
- 16、早上,儿子跟我说:“爸爸,今天是清明节,老师说今天是缅怀亲人,致敬革命先烈的日子,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美好生活,我们今天去纪念碑祭奠他们吧!”我和太太听完儿子这么说,感到很欣慰。
- 17、这是一座无碑的孤坟,坟土新培。
- 18、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19、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
- 20、君圣臣贤君主圣明,臣子贤良。出自《旧唐书·马燧传》:“道无不行,谋无不臧,君圣臣贤,运泰时康。”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十九回:“当今乃尧舜之世,君圣臣贤。”
- 21、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 22、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 23、古诗词赏析|关注久了会写诗
- 24、微友们补充十多条清明节成语典故中,
25、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26、第二年清明节这天,晋文公率众臣到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山踏青。
- 27、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 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 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 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 28、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晋文公流亡时,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帮助晋文公脱离苦海。后来晋文公为了纪念他,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29、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 30、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太子为躲避祸害,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跟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饿晕过去。介子推为救太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就送给他吃。十九年后,太子回国做君主。就是后来传说晋文公。
- 31、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有一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 32、迩安远至出自《论语子路》,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
- 33、清明节和清明的文化内涵不完全相同。
- 34、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呢。
35、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这期间重耳经历了很多磨难,原来追随他的臣子都离他而去各奔前程了,只有几个人还跟着他,其中有一位名曰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得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他从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块肉,做熟了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做了晋国的君王——晋文公。他当了国君以后,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人进行了大肆的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 36、然而,找到的却是一件手工缝制的已满是弹孔的衬衣和一枚闪光的勋章。母子俩没有向部队提出任何要求,含泪返回故乡。
- 37、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
- 38、那你知道清明节与寒食节有什么关联吗?关于这个有很多的说法,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版本,今天一米就给大家讲一个很有意思的民间传说《清明节的来历》。
- 39、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逼介子推下山,竟放火烧山,不料熏死了介子推这位曾割肉相救的恩臣。
- 40、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 41、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42、这样的伟大,怎能早早地逝去?这样的伟人,怎能早早地毫无怨言地被凶残的敌人残害致死?当大家准备劫狱时,是他说出了坚劲有力的“不”字,这样的伟人为何早已逝去?如果世界少了硝烟,如果世界充满和平与爱,就不会酿成这么多的悲剧!
- 43、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拜清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
- 44、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他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绝了。晋文公又亲自上门去请,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见大门紧锁。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了。
45、【有关清明节的故事】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46、至于为什么会有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这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那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 47、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让重耳喝了。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文公,介子推却背靠柳树死在了山火中,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48、《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 49、清明一候桐始华。桐树花开,朴素的香味随着清风,漫山遍野。此时万物洁净,天清地明。故谓之清明。
- 50、现将有关问题重新编辑,制作新帖《清明节不可不知的成语典故》,发至网上。求教诸位网友,祈望垂爱赐教。
- 51、中国保存着清明扫墓的传统,人们恭恭敬敬地为自己的祖先呈上食物,恭恭敬敬地把墓边的垃圾清扫干净,我认为这是一种承诺一种对祖先的承诺,在死去的祖先面前,承诺自己多行善,不行恶,承诺自己当助人为乐!每一次的清扫坟墓,也是在清扫着我们的心,要为自己的承诺负责!
- 52、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 53、出自唐代韩翃《七绝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54、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
55、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 56、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
- 57、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在山西介休,平遥,灵石等地,仍有清明寒食吃冷饭的习俗,如当地较为盛行的凉粉,凉皮,面皮,粉皮,碗秃子等。
- 58、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 59、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60、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就把介子推被烧死的4月4日这一天定为寒食节。那棵老柳树不久就死而复活了。重耳赐这棵老柳树叫做“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也就是4月5日确定为“清明节”。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 61、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
- 62、澄清天下指整肃政治,清楚奸佞,使天下复归太平。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 63、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
- 64、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故事《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是古人根据天象物候、四季循环确定出的节气。
65、古时我国北方人将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让重耳喝了。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文公,介子推却背靠柳树死在了山火中,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故事一:
- 66、宋代大词人柳永常往来于花街柳巷。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 67、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68、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 69、刘呈义,男,1944年2月出生于江苏睢宁,祖籍扬州。高中毕业后,在黄海农场度过知青生涯十四载。在回城潮中,定位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写作诗词,笔名蚍蜉,有《蚍蜉集》等付梓。
- 70、祓禊仪式还包含了“求爱”和“乞子”的环节,这是渴求生命的延续。沐浴是为了去灾。
- 71、对3)禁火冷食、12)桐始华是否是成语典故提出质疑
- 72、相传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后想要回到老家祭拜父母,但是由于连年战争,使祠堂周围长满杂草,破损不堪。虽然部下翻了个遍,可直到黄昏也没有找到刘邦父母的碑牌。
- 73、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
- 74、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75、原指斗鸡要用水喷,使之清醒后再斗。后比喻推动督促。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 76、话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没有了力气,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喝了以后,体力好了。
- 77、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
- 78、孤独的一座坟凸现在大巴山中一个无名而荒芜的小山上,孤寂凄凉。而自从有了这座坟,每逢清明,荒山上孤坟旁便会多几棵新植的松柏。年复一年,从没间断。
- 79、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 80、有一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 81、重耳听说后非常后悔,就派人去寻找介子推。可是山高路远,要找到介子推比登天还难。有人就从三面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大火之后,他们却发现介子推背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老柳树下。重耳在安葬介子推时,发现了一封血书,上面写着一句话:
- 82、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 83、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84、有关清明的典故:
85、母亲带着对丈夫的永远思念,儿子带着从未见到生父的终身遗憾,掩埋了一个仅装有两件遗物的棺木。
- 86、海晏河清比喻天下太平。出自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 87、第二天我醒来,雨停了,雾也渐渐地隐去了,遐想便慢慢离去……
- 88、晋文公想起后非常愧疚,想重新启用这位与己共过患难的老臣,但介子推归隐之心已决。晋文公下令烧山,心想这样可以逼着介子推出来做官。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坐在一棵柳树下直到烧死也未肯出来。晋文公非常后悔,下令全国每年的这一天,不准烧火,食物只能生吃。这便是清明节的头一天寒食节的来历。
- 89、谢谢邀请。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有几个版本,我这里说一个割肉救主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迫害流亡到国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又累又饿,晕倒在地,没有力气站起来继续行走。随行的人焦急万分,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默默地走到一个背静处,拿出随身携带的刀子,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让人煮了一碗汤让重耳喝下。重耳喝完了汤,渐渐有了力气,站起来继续逃亡,最终闯过了鬼门关。后来重耳知道自己喝的汤是介子推腿上的肉煮成时,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 90、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
- 91、寒食节就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今天,在清明节风俗中,沿袭下来的似乎只有扫墓了,其实,清明节还有一些“老讲究”呢。
- 92、说是以前有一户大户人家,人丁兴旺,产业众多。一家人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家的小孙子总是无故哭闹,看了多少大夫也找不出来原因!
- 93、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呢。两千多年前,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国外。
- 94、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当了国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禄,却忘了介子推。
95、清明又称寒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 96、草满囹圄监狱里长满了草。出处自《隋书·刘旷传》:“在职七年,风教大洽,狱中无系囚,争讼绝息,囹圄尽皆生草,庭可张罗。”
- 97、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 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 后,以示怀念。
- 98、“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 99、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 100、【有关清明节的故事】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101、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