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优选100个)

  • 1、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 2、愚公:续一秒便搬一块,子子孙孙无穷尽!
  • 3、徐悲鸿。国画《愚公移山》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作品,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 4、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来看愚公移山。
  • 5、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只不过,大禹疏的对象是水,而愚公疏的对象是人。
  • 6、只不过,大禹疏的对象是水,而愚公疏的对象是人。
  • 7、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 8、信念和毅力,是我们所有人大脑中愚公移山的寓意。
  • 9、“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 10、有利条件呢?杂然相许,这是家人的支持。跳往助之,这是邻居的参与。子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这是客观条件,也是未来的美景。
  • 11、这篇文言文是要求要背诵的。《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 12、罐再来壹罐福利在召唤!
  • 13、【愚公移山文言文】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 14、儿子:爸爸为什么要对儿子这样,蓝瘦,香菇。
  • 15、两座山挡在愚公家面前,实际上是什么性质?
  • 16、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 17、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18、结构主义总是把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从关系中来寻求意义。愚公移山,或者精卫填海等等。共同的主题就是个体很渺小,他们要完成一个重大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们义无反顾,坚忍不拔,明知不可而为之。
  • 19、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此外,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
  • 20、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 21、妻子:冰箱里只剩红烧肥肉和金针菇了。老公,我支持移山。这样,你的目光就会重新回到我身上。只是,我有一个深思熟虑的疑问:挖出来的石头扔哪里?
  • 22、联系:heimawangzi142494
  • 23、妻子:Blue?Shit?Blueshit!老公,你的意思是用挖掘机挖?
  • 24、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 25、这是一个让人充满力量的故事。
  • 26、如果说愚公代表的是勤劳,那么智叟代表的是智慧。《愚公移山》呈现的实际上是人们对勤劳和智慧的态度。
  • 27、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28、而大禹之前的两届领导班子尧和舜,“冀州者,天下之中州”,也就是说他们吃喝嫖赌都在冀州;而自大禹开始,“禹铸九鼎”,以豫州鼎为尊,夏朝的都城也从冀州慢慢开始迁到豫州。愚公从“冀州”到“豫州”,和大禹南移政治中心刚好匹配。
  • 29、这张古代健身减肥图各位都有印象吧?
  • 30、周厉王奢侈荒淫,导致国库空虚,于是他强行征税,引得民怨沸腾。不久后,民间开始流传一首比《斑马,斑马》还有名的民谣《硕鼠,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 3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 32、智叟:挖一年就老一岁,土土石石何年光?
  • 33、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 34、“鮌治水土,绩用不就,殛诸羽山。禹纂业事仇,惟荒土功,子产不字,过门不入;身体偏枯,手足胼胝。及受舜禅,卑宫室,美绂冕,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忧苦者也。”
  • 35、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
  • 36、该文出自《列子·汤问》,此书由战国前期列御寇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 37、在《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是为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路线是从“冀州”直达“豫州”,大概是吃腻了河北的驴肉火烧,想去河南少林寺吃几天斋。

  • 38、列子这么喜欢写大禹,可见对“大禹治水”情有独钟,而后又创作出一个“愚公移山”,一个大禹,一个愚公,一个治,一个移,一个水,一个山,主谓宾对账这么工整,这两个之间不会有什么不正当关系吧?
  • 39、“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40、北山愚公,面太行、王屋两山而居,出入不便,率领子孙们挖山不止,坚信终能将山挖平。天地为之感动,命二神分别把山背走。愚公的愿望实现。喻做事不怕困难,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
  • 41、我觉得这很有创意,就答应了。一开始他们让我上《智取生辰冈》,过了几天又改了。觉得不管怎么取,都是抢劫,感觉不太对。于是让我在《愚公移山》《回延安》《蔡伦造纸》中挑选,我自然选了《愚公移山》。我问多大的孩子,导演组说,就当初中生来上吧。
  • 42、周厉王的教训后来被总结成一句警示名言。而我相信,列子写愚公移山时,脑子里想的也是这个故事,并且想讲的就是这句警示名言:
  • 43、大禹曰:“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 44、而村民才是这个故事的核心。
  • 45、列子所处的战国前期,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人类刚刚进入铁器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聪明”在社会生活与个体生存中的价值,是远远低于“勤劳”这一品质的;况且从教育孩子这个角度看,强调由遗传决定的“聪明”,当然不如强调可以后天培养的“勤劳”更有实际的意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聪明反被聪明误等等,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直至今天,我们还在倡导“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勤天下无难事”“天道酬勤”等观点。
  • 46、愚公pk智叟,你支持谁?
  • 47、第三种,一分为二的看待愚公和智叟,既肯定愚公身上的这种精神,大智若愚,直面困难,不屈不挠。但又要批评愚公以为通过子子孙孙的努力,就真可以搬走大山的愚不可及。对智叟而言,既要看到智叟面对大山的理性思考,直面现实的态度,也要批评他在困难面前息事宁人,无所作为的消极无为。也就是说,从感情上我们赞扬愚公,从理智上我们又不得不同意智叟。从战略上我们同意愚公,但在战术上我们又不得不认可智叟。

  • 48、故事用神话做结尾的原因有哪些?
  • 49、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50、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 51、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 52、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 53、这都是我脑海里构思的,谁知道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我只分了6个学生,都是《中国有星宝》全国海选过来的获奖者,很多孩子都是明星,有很多粉丝。最小的一年级,还有二三年级的,最大的一个孩子是五年级。文章都看不懂,换成现代文了,“智叟”两个字都不认识,“愚公”啥意思也不知道。
  • 54、【愚公移山文言文】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 55、《汤问》一篇,笔锋横扫天下,天地至理,万物奥妙,以飨博物君子。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冗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
  • 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於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56、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於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57、当我们后空转体180接前空翻360跳出思维定势,把关注的重点移到村民身上后,你是不是发现,大禹治水和愚公移山的逻辑如出一辙:村民,相当于水;山,相当于堵住水的土石;愚公移山,开通道路,相当于大禹挖土,开通渠道。

  • 58、戳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
  • 59、叟——老头。
  • 60、还有一个就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突然问我,老师你最大的坚持是什么呢?这让我很动情,讲了我的坚持,小朋友们说了踊跃说了自己的坚持,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成为愚公。老愚公,小愚公。
  • 61、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 62、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 63、如果真要移山的话,那为什么不搬家呢?
  • 64、塞——阻塞。
  • 65、比照各种细节之后,一个惊人的答案浮出太平洋水面。
  • 66、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 67、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 68、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 69、一个故事被视为经典或者神话,它一定是揭示了人类深厚的集体无意识中的某一原型,它一定是人类灵魂或者集体智慧的一个高度浓缩的“原始意象”,并在长期的发展中,最终转化为民族心理。那么,《愚公移山》这个寓言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究竟是什么呢?
  • 70、说,很久以前,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太行,一座王屋。
  • 71、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生要解决三大矛盾,一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即人为何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的矛盾,即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三是人个体心理的矛盾,即人自身的超脱问题。由第一个矛盾而诞生西方的科学文化,由第二个矛盾而形成东方的人文文化,由第三个矛盾而形成印度的宗教文化,这三种文化在解决不同的矛盾中各有独特的作用。
  • 72、第二种,肯定智叟,肯定他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智叟嘲笑愚公,“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回答说:“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73、帝——神话中的天帝。
  • 74、这个偶然的发现为我打开了一扇浴室的大门。
  • 75、愚公移山PK老人与海,更喜欢哪一个?
  • 76、孀——孀妻,寡妇。
  • 7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 78、且——副词,将近。
  • 79、①愚公当年开了外挂,请外援移走王屋太行两座山。
  • 80、既然愚公的原型是大禹,分析文章的寓意就有了一个阿基米德支点:想知道列子希望通过愚公移山表达什么,就看大禹代表什么。
  • 疏通对象从水变成人,列子想说什么?
  • 81、疏通对象从水变成人,列子想说什么?
  • 82、比喻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典出《列子。汤问》:相传古时有个愚公,住在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北面。他嫌这两座山妨碍出入,就动员全家人把两座山挖掉。有个叫智叟的人笑他做蠢事,愚公说:“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山并不会加高,哪有挖不平的道理。”他移山的行动感动了上帝,上帝派神仙把这两座山移走了。毛泽东《愚公移山》:“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
  • 83、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 84、今天的眼光看来,愚公移山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已经并不重要,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故事本身强大的象征意义,愚公移山的故事所蕴涵的精神寓意是非常丰富的,充满了悲壮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 85、所以,《愚公移山》,实质上就是情商胜过智商的一场较量,这种“扬勤抑智”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或者说集体人格。
  • 86、总之,第一粒纽扣终于扣好了。下课之后,过了一会儿,导演又让我补上一部分,我觉得太假,坚决拒绝了。因为是思政类教育节目,我公益上课,只吃了对方一次盒饭,还配合对方做了一个某饮料的广告。老师真容易受骗……
  • 87、代表海洋文明的圣地亚哥,与代表陆地文明的愚公,成为东西方文明中各自的典型形象。他们所构成的“原型批判”,更加雄辩地说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每个生命无非是一场移山之旅。

  • 88、厝——同“措”,放置。
  • 89、而周朝有一个厉害了我的国君,在周朝的衰落中狠狠添砖加瓦了一把——周厉王。
  • 90、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 91、战国时期为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属于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 92、愚公移山本质上和大禹治水完全一样,都是“疏”。
  • 93、然后我就转入如何概括这个故事。运用故事的5w解读法,Who——谁?When——什么时候?Where——什么地点?What——做什么事情?Why——为什么做?
  • 94、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95、实词有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惩:古义:苦于,被所苦;今义:惩罚;苦:古义:愁;今义:痛苦。
  • 96、)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 97、接下来,我要颠覆你从小就知道的励志故事了

  • 98、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 99、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 100、初中《语文》第2册人教2001年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