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爱国思想的诗(一百零一句)

  • 1、⑻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 2、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 3、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 4、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古已有之,
  • 5、《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 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 7、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 8、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吧~

  • 9、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10、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11、大家好,我是“文姓”,这是我的简历!文家人顶起!
  • 12、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 13、【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1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15、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 16、《州桥》范成大:“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 17、《示儿》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18、

  • 19、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20、全诗三节,每节都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反映出了即将奉命出征的士兵的高昂斗志。“谁说我没有征战的铠甲啊?弟兄们会分一半给我穿的。应召操起磨光的长矛,我们同仇敌忾。谁说我没有威武的军衣?我和兄弟们共同穿起,我们战场拼杀并肩战斗。”这首诗义气慷慨激昂,恰似一篇战前动员词,表达了一位贫穷农民响应国家号召,决意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只要“王于兴师”,即只要国家号令一出,全国军民就会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为御外敌而拼死疆场。诗歌表现出了秦国底层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21、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22、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 23、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 24、直到48岁那年,川陕宣抚使王炎邀请他在幕中襄理军务,陆游才有了报国尽忠的机会。他一身戎装坚守边疆,为王炎出谋划策,他被将士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所感染,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这个时期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唯报国!”
  • 25、“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失望。“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 26、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 27、文氏族谱丨湖南省攸县各支文氏源流
  • 28、《?汉子诗人?~2020年元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5时05分于北京》

  • 29、全诗咏物言志,借赞美金错刀寓抗金报国之志。诗在用韵上是四句一转,与诗人情感表达的流泻起伏变化相适应,读起来抑扬顿挫。
  • 30、时间往前,朝代更迭,可属于中华儿女骨子里的爱国精神却始终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日日夜夜提醒着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一刻也不曾忘记,一刻也不敢忘记。这种爱国精神,体现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里,体现在抗倭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里,更体现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里。它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是“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节气,是爱国诗人笔下的一句又一句的感动!
  •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 31、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 32、文天祥一生宦海沉浮,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而且在平时的创作中很注意以诗记史、以诗抒怀。纵观他的整个诗歌创作,可以说,正是其光彩照人思想品格的成长过程,也是其政治生涯的真实记录,那一篇篇反映其政治得失、抒发其感情起伏的诗章,对其当世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3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3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35、【体现爱国思想的诗】所谓国家,是由一个或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聚合体,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深深地爱护她,因为有国才有家。这一点在国难当头时国民的爱国情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 36、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37、最后两句诗人更是写得气势磅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读来更是让人热血沸腾,我真怀念当时的诸葛亮,他所写的出师表真是旷世奇作,可是现在还有谁能够像诸葛亮一样,能够率领军队去收复汉家天下?陆游在这里与诸葛亮为榜样,可以想象陆游当时内心的一种远大而崇高的志向。
  • 38、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39、wwwwxzqwcn
  • 40、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 41、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 4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43、释义:只有山河依旧,长安沦陷国家破碎,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 44、大丈夫当有如此志,有我在,决不让敌寇侵入我的山河。
  • 45、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 46、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47、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 4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

  • 49、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 50、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 5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 52、早读古诗词——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怀
  • 53、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 54、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 55、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名篇,感情诚挚、气韵浑厚、言辞雅洁、语势腾纵。全诗未着一个“愤”字,却字字含愤、句句连愤,不仅书写出愤之情愫,而且点明了愤之源头,表现诗人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 56、“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名篇,感情诚挚、气韵浑厚、言辞雅洁、语势腾纵。全诗未着一个“愤”字,却字字含愤、句句连愤,不仅书写出愤之情愫,而且点明了愤之源头,表现诗人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 57、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 58、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 59、宋代: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6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 61、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
  • 62、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 63、纵观整个南宋的覆亡,可知那是一段极为惨痛的历史。统治集团为了保持苟安享乐的生活,步步退让,不惜将锦绣河山俯首帖耳地送给元人,但是以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代表的爱国诗人为挽回覆亡的命运,寸土血战,百折不挠,直到战败被俘,仍然誓死不屈表现出极为光辉的爱国主义精神,其诗歌正是他战斗生活的真实记录,爱国精神的自然流露,受他精神思想的感召,许多南宋移民诗人也都隐居守节,不仕异族,表现出了不和元统治者妥协的精神。当然文天祥毕竟是生活在距今六七百年前的一个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人物,时代和阶级规定了他的许多缺点和局限,也同样不经
  • 64、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 65、州桥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父老伫足南望,他们年年盼望王师返回。
  • 66、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 67、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 68、共同美好愿望,也是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在爱国诗人这点上,杜甫是当仁不让。

  • 69、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70、《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71、《中国古代文学史》1129页罗宗强、陈洪编选择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 72、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73、陆游的这首《书愤五首·其一》,最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写得气势磅礴,读来真是让人赞叹不已,同时也在这首诗中,充分地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爱情情怀,值得一读!
  • 74、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 75、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 7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 7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78、即便如此,文天祥在德佑之前仍然有很多佳作。他每遇登临写怀,就在作品中抒发其“死不愧庐陵”的爱家亲情和“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的忧患意识。文天祥不愿意自甘享乐而消磨意志,也从不在他的诗中作无病呻吟以发个人牢骚。即使在他被罢官归隐文山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与“桑弧未了男子事,何能局促甘囚山”,并一再表示“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的雄心壮志。这种奋发有为的思想和以身报国的决心,跟当年楚国大夫屈原忧

  • 79、新闻|族谱|文化|寻根|联谊
  • 80、《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8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82、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 8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84、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 85、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 86、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
  • 87、《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88、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89、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是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遇难六君子之是梁启超的同道至友。百日维新失败,梁启超劝他一同逃走,他特留下以死报君恩,并劝任公远走以图将来。这首绝命诗,写他心志,慷慨激昂,豪气万千,肝胆照人。这首诗只能说是有民族大义,爱民族却不可以说是爱国诗。
  • 90、“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 91、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 92、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 93、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 9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 9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96、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 97、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9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99、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 100、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 10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