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愚公移山译文(100句)

  •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 2、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 4、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长息:长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 5、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 译: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
  • 6、译: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
  • 7、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 8、C河:黄河D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北面
  •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0、寡人欲以五百里这地易安陵
  • 11、I加:增加,加大J增:增高
  • 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 13、遗男:遗孤,孤儿。
  • 14、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

  • 1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 16、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
  • 17、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 18、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19、【愚公移山译文】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 20、本:原来、本来。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 21、【愚公移山译文】E余力:最后的力量F毛:地面所生的草木
  • 22、G之:这H如……何:把……怎么样
  • 23、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 24、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 2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
  • 26、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27、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
  • 28、太行、王屋: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 29、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
  • 30、以:介词,凭借。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3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3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 3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曾,用在“不”前,起加强否定语气作用,可译为“连……都……”。魁父,小山名。
  • 34、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士。负:背。

  • 35、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 36、荷担者三夫、荷枪实弹
  • 37、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 38、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 39、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
  • 4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心,思想。之,取独,不译。固,顽固。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 4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 42、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 43、虽:即使。之,助词,表语气。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呀”。
  • 44、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2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45、帝——神话中的天帝。
  • 46、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 47、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 48、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 49、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 50、一厝朝东。
  • 5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 52、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 53、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 54、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

  • 55、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列御寇先秦初中文言文寓言故事
  • 56、列御寇先秦初中文言文寓言故事
  • 57、简单的语文|轻松的语文
  • 58、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 59、彻头彻尾、响彻云霄
  • 6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61、”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 62、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头脑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 63、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一带。汉阴:汉水南岸。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与“阳”相对。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 64、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 65、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 66、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 67、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68、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陇断:即垄断,山冈阻隔。“陇”通“垄”,高地。断,隔绝。
  • 69、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 70、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 7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72、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
  • 73、欲穷其林、理屈词穷。
  • 74、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 75、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 76、焉——疑问代词,哪里。
  • 7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甚至,连……都今义:曾经
  • 78、是出自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列御寇所作,后被证实为后人假托列子之名所著的伪书,但是还是有相当的文献价值的这本书很多都是以寓言故事来讲述作者要阐述的思想和道理
  • 79、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80、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丘:小山
  • 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 81、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 8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 83、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 84、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85、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 86、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 87、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 88、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 89、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 90、古义:挑;今义: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国花。
  • 91、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 92、译文: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 93、惩:苦于,为……所苦。
  • 94、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 95、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
  • 96、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 97、太行: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 98、列子,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 99、苦:愁苦,这里指担心。而,起连接作用,不译。
  • 100、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