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的三峡(优选100个)

  • 1、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3、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水文资料,在记录自然风物方面也贡献卓越,更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早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啊,郦道元便发现了著名的阴山岩画,并在《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录,这个时期的阴山岩画里就有最早的青铜时代的狩猎、放牧、耕作图。阴山这条地理分界线在当时中国,尤其是在当时的战略冲突下,有着独特的意义。后来王昌龄的名句“不叫胡马度阴山”,立刻就使得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那种高昂的英雄主义得到了升华,上升到了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
  • 4、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 5、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人。北魏时期酷吏、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
  • 6、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人。北魏时期酷吏、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
  • 7、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8、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9、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 10、
  • 1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
  • 12、这里指飞奔的马。
  • 13、至于夏水襄陵
  • 14、其次,也没有史料记载这一点。综上所述:郦道元属于官二代,博学多才,有著书立说搞学术的才能,也有游山玩水的经济基础。但是当时的华夏大地处于南北分裂并敌对的情况下,作为北方官员的郦道元,不可能无障碍的游遍南方。所以,他应该没有亲身游历三峡,只有引用一些文献来弥补。而《水经注·江水·三峡》这一段,就是引用自南朝刘宋侍郎盛弘之所著的《荆州记》一书的部分文字。古代没有引用注释体系,而《荆州记》一书又散佚,所以,这个引用也就不为人知。但是,根据古人的转引,我们仍然可以考证追溯其引用来源。
  • 15、声音悲凉婉转。
  • 16、哀转久绝
  • 17、顾问|王宁朱小健尚学峰康震

  • 18、
  • 19、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三峡: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 20、目的何在?写景是为了抒情,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
  • 21、现成答案滋长惰性,探索旅程增长才能
  • 22、郦道元在校勘、注解《水经》的时候,引用了很多文献材料补充到《水经》中,有些注明了来源,如:《史记、汉书》。
  • 23、唐纳德·曼尼摄
  • 24、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两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 2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6、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 27、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 28、《三峡》全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29、绝—沿溯阻绝
  • 30、如果不是。
  •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 31、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 32、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 33、
  • 34、清荣峻茂
  • 35、疾—不以疾也
  • 36、牛萌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1级人文科学试验班本科生。热爱生活,乐于分享,想要用笔去表达内心的热爱。
  • 37、端端正嗽咳嗽障障碍塑塑造

  • 38、所以,可以说《水经注·江水·三峡》一文引自南朝侍郎盛弘之的《荆州记》,并不是郦道元的原创。
  • 39、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40、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41、所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初等语文教育来说,没必要讨论这个复杂的学术问题,就直接将《三峡》的作者视为郦道元。
  • 42、略无阙处
  • 43、阅读使人充实,写作使人精确
  • 44、清—回清倒影
  • 45、阅读能力迁移
  • 46、纪昀、陆锡熊、孙士毅在《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水经注》卷六十九中这样说“后魏郦道元”:
  • 47、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48、而南朝和北朝可以算作是「敌对国家」,作为北魏官员郦道元,跑去敌国去南朝的腹地——三峡,游山玩水的可能性很小。
  • 49、写何景?总观全文,写了三峡的壮丽景色。
  • 50、其实,古代记载河流的地理学著作,都可以叫《水经》。
  • 51、③省略句沿溯阻绝
  • 52、体会古人通过赞美雄伟壮丽的锦绣河山表达的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 53、【郦道元的三峡】主旨:《三峡》是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尽管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三峡七百里的万千气象。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江水流经三峡时的壮观场面,描绘了两岸的景物;山石树木,飞泉哀猿,情景历历如绘,使人读后,宛如身历其境。
  • 54、第三段写春冬三峡之景。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第四段写秋天三峡之景,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扩展资料《三峡》原文
  • 55、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 56、
  • 57、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 58、极高的山峰。
  • 59、一个从未到过三峡的人居然写出表现三峡的绝世名文,完全是靠想象吗?想象也是可以分析的。
  • 60、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 61、情愿就这样守在你身旁,情愿就这样一辈子不忘,我打开这扇窗,却看见长夜日凄凉,问你是否会舍得我心伤。
  • 62、全文四段,第一段主要写山,写三峡的山之多而高,第二段主要写水,写三峡夏季的水大流急;第三段主要写景,写三峡的江流泉瀑、水山木草;第四段主要写情,写三峡之秋的凄哀之情。
  • 63、《三峡》是郦道元的一篇文章,描写了三峡的壮丽景色。郦道元的作品是《水经注》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 64、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 65、按照时间顺序——季节的顺序。先写夏季,再写春冬,最后秋季。因为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有帮助请给好评,谢谢
  • 66、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67、隐天蔽日

  • 68、为什么“猿鸣三声泪沾裳”呢?
  • 69、
  • 70、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71、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
  • 72、溯:逆流而上。
  • 73、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照自然时令,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
  • 74、区别形似字
  • 75、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难道那些把山水之美看得很可怕的人们,他们的感知难道不是“逼真”的?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山川,袁山松却能“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毫无生命受到威胁的感觉?这是因为,恐惧的感觉,生命受到威胁的感觉,属于实用理性,但是情感与理性是一对矛盾,情感超越了实用理性的才能进入想象的、假定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了“逼真”的境界,情感获得了自由,从而进入“审美”境界,对这个境界,袁山松这样称述:
  • 76、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上的瀑布飞奔直下。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真是引人入胜。
  • 77、不同和共同之处都给你写上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包括对诗情、和平、壮美、柔美、冲击世俗的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 78、
  • 79、只要学法在手,学习语文不愁。
  • 80、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 81、
  • 8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体会语言的优美精彩、生动简练。
  • 83、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
  • 84、【郦道元的三峡】第一句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 8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86、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 87、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 88、到了夏天,大水升涨,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朝廷颁布诏令需要火速传达,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其间航程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乘着疾风,也没有这般迅速。
  • 89、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 90、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91、说起来郦道元虽然身在古代,却仿佛有今天电影特写的手法,他将视线投射于山上,那寄身于岩石之间的柏树,由于山间幽暗,正午之时方见日光,柏树为了生长必须躯体向阳,日久天长遂成怪形啊。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地方,怪柏的存在又展现出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就更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机,让读者顿觉生意盎然。怪柏、悬泉、飞瀑、草木,这一切静中有动,构成了一幅极富动感的图画,也让自然风光有了更多的人文趣味。
  • 92、第一段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就形象的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就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 93、
  • 94、非常巧的是,北宋《太平御览·卷地部峡》恰恰有引用《荆州记》中描写三峡的原文:
  • 95、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落笔看似随意自然,不拘成法,但其匠心结构,精思布局,实在是让人称妙叫绝的。
  • 96、肃杀,凄寒。
  • 97、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

  • 98、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99、《三峡》一文创作背景:
  • 100、猿鸣三声泪沾裳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