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

    1、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 2、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3、可见本诗人之“愁”有丰富的内涵,不是单单为了乡愁。后四句中,写景比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来的眼前景,作者并非着意刻画。
  • 4、觉得还不错要拉到文末点哦!
  • 5、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
  •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 6、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 7、而就得名论,黄鹤楼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滕王阁所难于匹敌。本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观寥廓天宇所见所感。
  • 8、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解释: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 9、《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崔颢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 1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分,最容易生出旖旎的愁思。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面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也暗合了开头时怅然若失的心情。
  • 11、赏析本诗的头两句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前一句写仙人子安或费文韦乘鹤登仙的故事,后一句写仙人已去,楼阁还在,并因此得名。这两句有虚有实,前句是虚,后句是实,且以虚写实。第三句肯定黄鹤不会再来,楼阁虽有其名,而无其实。第四句表面黄鹤仙人去后,岁月漫长,天上只有白云独自悠悠飘荡,想找黄鹤为伴,自不可得。这两句似有世事茫然,惆怅失意之叹,情绪比较低沉。

  • 12、转眼之间便是百年,一个人的一生就过完了,比起“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来,已经短得可怜;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神仙来,更不可同日而语。
  • 13、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 14、事实上,我们也知道时间最为神秘,时间最为永恒。我们反复多次说过,我研究华夏文明史,认为华夏文明最大的特点,不是擅长于空间的拓展,而是擅长于对时间的延续、对时间的理解,所以随着时间的延展和收束,诗人的思绪犹如羽化登仙的缥缈,盘旋而起、飞旋而起。
  • 15、晴川历历沼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16、那么崔颢的这首诗为什么他的后半段用律诗的写法呢,前半段要用古体诗的写法来创作呢?这就说到第三个千古争讼的问题了,就是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他的内容和他的情感,情绪指向到底是怎样?这一点的争议啊,事实上在诗史上、在研究者里头,其实争议的、争论的比头两点还要大。
  • 17、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 18、《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 19、在人世这个空间和人生这段时间的座标系上,此时此地的我处在什么位置?当此一日将暮、江上烟波泛起之际,身在黄鹤楼上的“我”真说不清楚。
  • 20、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
  • 21、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 22、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悠悠:久远的意思。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乡关:故乡。:传说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 23、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这首诗的后两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运用的手法是设问和首尾呼应。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 24、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 25、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扩展资料: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 26、崔颢,少年时代居住在河南开封。关于他离开河南老家,赴长安科考,得中进士的时间有多种说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内注,“唐司勋员外郎崔颢开元十年进士”。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说他“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明正德十年刻《崔颢诗集》则注“开元十二年姚重晟下进士”。
  • 27、所以前四句为什么要用古体?为什么说金圣叹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就是,这样才能体现出毫无拘束,一下子就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尤其是时间的局限。事实上,盛唐、唐诗也一直在面对着时空与心灵的问题。所以虽然“黄鹤一去不复返”,连用六个仄声,而“白云千载空悠悠”,居然以三平调煞尾,但你念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牵强,一点都不觉得别扭,就觉得这十四个字好像是一个长句,一气贯穿,因为他一下子把时空尤其是时间长河勾连了起来,仿佛一下子那种情感一泻千里而出。
  • 28、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 29、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30、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 与寥廓的宇宙空间相比,人世间的距离感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乡关却很遥远,非目力可及。

    31、与寥廓的宇宙空间相比,人世间的距离感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乡关却很遥远,非目力可及。

  • 32、朗读,陶冶情操,升华修养!
  • 33、不会是高中考试题目吧好久不做了再发挥发挥当年做试卷的灵感吧,希望让你满意前者表示是“只,唯”的意思,后者是“空荡,空旷”的意思;前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感之情,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情感描绘的淋漓尽致后者的空描绘的是一幅景象,空荡荡的白云,寓情于景“愁”字诗人借景抒情,在黄鹤楼所看到的一切萧瑟之境,无不诱发了诗人那颗“愁心”,”日暮乡关何处是”,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白云空悠悠,心也空悠悠,远处的家乡啊,到底在何处;“烟波江上使人愁”,浩渺烟波,一派瑟瑟,独身一人在这浪涛上,怎能不使人愁啊。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 34、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 35、金圣叹的这种说法在后世影响很大,所以后人认为啊,金圣叹的这个说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沈德潜的名作《唐诗别裁》,还有《唐诗三百首》,于是都选作“昔人已乘黄鹤去”;加上《唐诗三百首》这样的选集的影响,后来“昔人已乘黄鹤去”遂大兴于世啊,于是这首《黄鹤楼》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事实上,一直到现在有关这个白云、黄鹤之争,在这个崔颢的黄鹤楼研究中还是一个争得头破血流的问题。
  • 36、总起看来,诗人从黄鹤楼写起,八句诗几乎句句不离黄鹤楼。或写楼的命名由来,或写楼的背景,先后给黄鹤楼描绘了两种风姿又于登临览胜之时,抒发吊古怀乡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即景生情”之作。
  • 37、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 38、《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39、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 40、《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 41、“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

  • 4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 43、《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 44、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
  • 45、所以我们有理由,至少从版本学和文献学的角度相信这首诗的原貌,就和李白的《静夜思》一样,它最初的样子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而后来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昔人已乘黄鹤去”呢,其实是和这个清初的金圣叹——这个大才子关系很大,他在选批《唐才子诗》的时候,力主“昔人已乘白云去”大谬不然。说这首诗,好就好在“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甚至他还提出一个疑问,其实昔人若乘白云,则此楼何故乃名黄鹤,此意理之最浅显者。就是说如果是“昔人已乘白云去”,那凭什么这个楼叫黄鹤楼啊?应该叫
  • 46、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人。开元十一年登进士第。
  • 47、它的创作可以疏导现代人内心情感
  • 48、黄鹤这一去将不再回来,人们只能看见那白云飘飘荡荡。
  • 49、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 50、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5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52、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 5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54、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此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 55、为我国民族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 56、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 57、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
  • 58、崔颢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 59、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 60、晴空下,汉阳城历历在目,那将心中芳草茂盛的地方便是有名的鹦鹉洲。
  • 61、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 6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63、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
  • 64、崔颢写下这首诗后,唐代诗人竞相传唱及仿真,想与崔颢一较长短,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有一次来到黄鹤上,也写下一首〈鹦鹉洲〉诗想与崔颢比赛,传说李白觉得自己写得不如崔颢好,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6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66、但是接下来到了第三联,到了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就是律诗中典型的对句了,为什么呢?因为它写到空间啦。从天际收回目光,从时间的长河里收回思绪,你就会发现在阳光照耀下,在江面反衬下,对面晴川园的碧树历历在目,而鹦鹉洲上的芳草则萋萋采采,繁茂无比。这里萋萋我们讲过《诗经蒹葭》,“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都是草木繁盛之貌,所以虽然写到鹦鹉洲,既然有芳草萋萋,所以崔颢也未必是以祢衡的命运自喻。
  • 67、其实,我个人倒认为这正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文脉千古相传的一个特点所在。我在讲李白的《静夜思》里就讲过了,我们就是李白,李白就是我们。诗歌流传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全民参与的二次创作的一个过程,这正体现了华夏文明的文脉,文脉延续、薪火相传中的那种全民融入的特点,这也是它的生机和活力所在。不过话说回头,虽然从版本的角度,从文献的角度确实“昔人已乘白云去”的可能性更大,但是我个人倒觉得金圣叹的分析有一点特别值得欣赏的地方,就是因为这首诗它是变体的七律,我们知道它是古体加律体的糅合的变体七律。那么前四
  • 68、后世有人说了,李白啊,可不是写不出诗来,是有意的在力挺崔浩呢。到底是李白写不成诗呢,还是在力挺崔颢?
  • 69、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70、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是别的,是任地老天荒、海
  • 71、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崔颢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 72、领悟到本诗人借助黄鹤、白云,等意象所传达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真谛的思考。前四句本诗好就好在它是因黄鹤楼而触发的,不能移于别处。它是自然而成,如冲口而出一般。
  • 73、【黄鹤楼崔颢】每一次,每一条,都是您对我的鼓励!每日解读诗词,就不会再走丢啦!
  • 74、暮色苍茫,我的心在哪里?江面上烟雾迷茫,真使人不胜忧愁。
  • 75、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 76、“何当共读香云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 77、细细品味文字间的那一份感触
  • 78、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
  • 79、黄鹤楼崔颢主旨: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叹甲,课文要点:写作背景: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写景: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抒情: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问:前四句写甚麼抒发了何种感情答: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后四句抒发甚麼情思答: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乙,段落大意:首联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
  • 80、出自:《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文: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82、唐代崔颢所作的《黄鹤楼》全诗如下:
  • 83、《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袆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袆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袆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袆、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 84、来源|江苏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课题形成的《中华经典修身诗歌鉴赏大全》
  • 85、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 86、我们今天看黄鹤楼的这个典故,包括你今天去黄鹤楼景区,那它也没有一种很固定的解释,当然有说是因为建在黄鹄矶上,鹄当地人都念he,那么就是把黄鹄念成黄鹤。但一般的解释都认为,黄鹤山按《齐谐志》记法是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所以这个地方叫黄鹤楼。当然除了这个仙人子安的说法,还有费祎——三国时期的费祎,说他最后羽化登仙,费祎字文伟,一般都说费文伟,其实就是费祎,在这里骑鹤羽化登仙,或者说他登仙之后又驾黄鹤到黄鹤楼休息。反正不管是哪一个仙人,他们的坐骑就是黄鹤,所以这个地方叫黄鹤楼。甚至还有传说,是说有个道人感谢一个有
  • 87、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 88、后来有一天,李白也登上了黄鹤楼,他放眼楚天,豁然开朗,正想要提笔赋诗一首,突然看见崔颢的黄鹤楼珠玉在前,苦思冥想之后啊,最后自叹不如,只好说了一句,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就把笔往桌子上一搁,不写了。
  • 89、【黄鹤楼崔颢】已在这首诗里就是早已的意思。表达的是一种时间和空间感,强化传说中的仙人早已经乘黄鹤飞去的意思。
  • 90、唐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 91、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 92、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 93、此诗以充满遐想的“诗人骑鹤”故事开头,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神话色彩。而这位仙风道骨的昔人已经离去,空余黄鹤楼。一个“空”字,暗示了诗人心里对这座富于传说的黄鹤楼的憧憬和看见空楼时的怅然若失。
  • 94、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 95、《黄鹤楼》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 96、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 97、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98、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 99、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 100、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 101、面对一江氤氲烟岚,抬头仰望亘古常存的白云,感叹人生短暂无常,而乡愁不可解,返乡的日子遥不可知,仙境又不可求,想这一生无所依归,百感齐涌,心中的愁绪,便像江上的烟波,浓得化不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