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诗【精选100例】

  • 1、千磨万击还坚劲,
  • 2、在狱咏蝉
  • 3、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4、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 5、托物言志,即讲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梦想、志向或理想的寄托者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清晰、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 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
  • 6、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
  • 7、简而言之,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托物言志则指诗人通过所描写的物象来表明心迹或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具体来说,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具体的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往往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写景≠咏物。
  • 8、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9、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 10、咬定青山不放松,
  • 11、狂风摧吹腰不弯,
  • 1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13、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 14、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 15、用感性的方式唤醒积淀在学生心中的诗句、情景,强化对类概念咏物诗的认知,是接下来深度走进本单元托物言志诗的重要基础。把不同字体的《石灰吟》当成学生朗读的范本,则能让语文学习内涵更丰润,学习更有意思一些。这样的导入,既不枝不蔓,直指核心目标的达成,又不失感性,由形象到抽象,有助于学生轻松愉悦地开启学习之旅。
  • 16、读《石灰吟》,初感知。指名读与齐读结合,读楷书、行书、篆书、草书等多种字体的《石灰吟》。
  • 17、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 18、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19、想象画面,读出物象

  • 20、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21、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融混,寄托遥深。七句仍用比体。喻高洁的品性,“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 22、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 2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24、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25、释义: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 26、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 27、串时间线,画精神轴,促成主动传承。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于谦死了,精魂永存。同学们,古往今来,清白一直是一个绝美的文化符号、一种至美的人格境界!古往今来,于谦们一直生生不息!学生借课件读一组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托物言志诗,既包含开课时读过的托物言志诗,如《墨梅》,也包含本单元的《竹石》以及陈毅元帅的《青松》诗作。
  • 28、虽然被泥土掩埋不能发挥作用,但其赫赫剑气形成的不凡光焰仍然夜夜照亮了夜空。
  • 29、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

  • 30、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自己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
  • 这些平凡的诗,描写的都是花、草、竹、石之类的小物小件,但在这平凡中却折射出了伟大的光辉!
  • 31、这些平凡的诗,描写的都是花、草、竹、石之类的小物小件,但在这平凡中却折射出了伟大的光辉!
  • 32、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 33、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 34、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 3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36、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 37、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 38、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表现手法,我们以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为例,陆游笔下的梅是这样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词人藉由“驿外”“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的组合描写出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并以此作为下片“言志”的基础,表现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傲然不屈精神,同时流露出失意英雄孤高兀傲之志。
  • 39、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 40、李贺的咏马组诗--《马诗》二十三首,言在马而决在才。本文从人才学的角度研究分析了诗人李贺以马喻才,托马言志的人才思想。一是千里之才可爱可赞;二是千里之才可悲可叹,三是千里之才可识可得。
  • 41、第一题中要求分析“竟”的表达效果。这类题目是需要大家重视的。我们教材上的《蜀相》中分析“自”和“空”这两个虚词,可以作为典范,认真研究。
  • 42、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 4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44、《爱莲说》宋朝·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45、《青松》为陈毅诗作,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冬夜杂咏》这一组诗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赞颂了人的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和那个特定时代的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坚强的精神"
  • 46、科场的失利却让他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对唐末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 47、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 48、赏析: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 49、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本首诗中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

  • 50、王维《山居秋暝》
  • 5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52、一树寒梅,孤单寂寞地绽放在驿站外的断桥边,黄昏风雨,更添愁苦。报春不争春,也不在意百花的嫉妒。花瓣飘落成尘,留下芬芳久久不散。
  • 53、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 54、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 55、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 译文:天平山腰泠泠流淌着白云泉,天上白云自在舒卷,泉水自流悠闲。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奔流飞泻到山下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再添波澜。
  • 56、译文:天平山腰泠泠流淌着白云泉,天上白云自在舒卷,泉水自流悠闲。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奔流飞泻到山下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再添波澜。
  • 57、会写“锤、凿、焚”3个字。
  • 58、⑥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 59、【托物言志的诗】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 60、物人比照,读出志向
  • 61、译文:迎着八面来风张开巨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自由自在鸣叫飞翔的鹤。因为失去羽翼不能再翱翔九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玩物。
  • 62、但是小小的山沟怎么可能留的住他呢,他最终会流入大海化成汹涌的波涛。
  • 63、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 64、我远离所有你在的地方
  • 65、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 66、爱会让人变傻,不管是那种形式的爱。情感都是荒谬的,你一旦对某人付出情感,你就是愚不可及。 ——《成为简·奥斯汀》
  • 67、如果我是一条鱼,我更喜欢我躺在沙漠里
  • 68、不完全一样。虽两者遭遇困境、甘受考验,但《石灰吟》通过对石灰的赞美,着重表达了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能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做一个无比坚强、正直清白的人。
  • 69、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 70、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71、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72、“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起义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起义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 73、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74、赏析: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
  • 75、【托物言志的诗】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 76、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 77、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78、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79、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80、如果不去遍历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但我们一旦遍历了世界,却发现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美好的地方去了。当我们开始寻求,我们就已经失去,而我们不开始寻求,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 ——《小王子》
  • ◇03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 81、◇03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 82、夜晚很快就来了
  • 8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84、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 85、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 86、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
  • 87、译文: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 88、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堂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看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 89、《菊花》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他表面上写的是菊花实际上写的是诗人的志向。表达了作者对菊花高洁、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 90、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 9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 92、感受物象,是领悟托物言志之妙的前提,物象越清晰,志向与行为就越易与之水乳相融,言意同构共生才有坚实的根基。以读为本,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诵读中渐入佳境,是把工具与人文融合而教的有效策略。通过想象,当诗句变成具体灵动的情境,诗歌内蕴之美与诵读的音律之美必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 93、把我最温柔的情感,磨碎糅合在这字里行间不动声色的给了你。
  • 94、截冈邀路出林塘
  • 95、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 96、我们先看哪些关键词能说明云这种事物的特点:千形万象,空,悠悠
  • 97、在明确所言“志”的基础上,首先要选好最能表达自己“志向”的事物。然后根据要表达的情感筛选具体物象,由“形似”到“神似”,找准“物”与“志”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从而凸显“志”。譬如写“希望”,我们会想到“太阳”“花朵”等物象,因为这些物象与所要表现的情志有着相同点或相似点。巧摹所“托”之“物”。
  • 98、为什么要一个劲儿地说它曾中途遭到抛弃,飘零沦落在荒凉的古狱旁边呢?
  • 99、赏析:作者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 100、请看上面这首诗,分析一下题目。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