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鉴赏(优选101个)

  • 1、对仗。现代诗虽然没有严格的对仗要求,但诗中多用一些对偶句,能增添诗的美感。
  • 2、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 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4、他感到了春的心声、春的隽秀。接着是对苘麻花的进一步描写,这时,诗人尽管无奈和苘麻花天各一方,但他在梦中,看见了苘麻花的妩媚和翠绿的心形叶子,他沉醉于美的渴望和遐想。
  • 5、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
  • 人生的旅程已快结束,前景不会发生什么变动了;该留的泪都已流了,人生的滋味已都尝遍,不会再遭逢什么希望未曾遭逢过的悲欢了。青春已经过去,它如今已成回忆。
  • 6、人生的旅程已快结束,前景不会发生什么变动了;该留的泪都已流了,人生的滋味已都尝遍,不会再遭逢什么希望未曾遭逢过的悲欢了。青春已经过去,它如今已成回忆。
  • 7、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 8、第一层,前面七行,石匠的性子是厚道实在的。他们了解石头,“能从一块石头的沉默,读出/大山的心思”;他们如石头一样,“习惯了被埋在底层”,总是用“铁锤和凿子寻找坚硬”,去战胜坚硬;他们不畏艰辛,“凿出柱墩、基石、门当、石狮和街石”等各种各样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手上茧就是LOGO”,就是他们辛苦一生的见证。这一层,简洁勾画了石匠的劳动和性情,为下文叙写石匠的品格做好扎实的铺垫。
  • 9、《错误》最大的特点是叙事、画面的象征化以及对照手法的结合运用。
  • 10、我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
  • 11、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
  • 12、这首诗的第一段,全部是述说“我”;而第二和第三段,也就是第二部分,全部是述说“我和他人”。第二部分第一句是“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从这里开始,“我”的沟通范围不断扩大,从亲人到每一个人,到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最后到陌生人,随着范围的扩大,否定性和矛盾性逐渐渗入诗歌,直到最后形成“祝愿”与“只愿”的对立。
  • 13、石匠是社会底层劳动者中的一个群体,诗人车延高眼光向下,聚焦他们的劳动生活和精神世界,拿起手中的笔,从石头里凿出坚硬的诗意,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爱憎情怀。作为积极入世的诗人,车延高关注现实、关注底层,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浓郁的人文情怀观照生活,他的作品不仅承载了强烈的个人修炼意识,而且还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底层人群的观照渗透出明显的担当意识,呈现出诸多精美的诗歌文本,应该得到读者的尊重。
  • 1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含蓄美和音韵美,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 15、它消失得那么匆忙。我睁大眼睛,眼前竟是一片迷茫,心里充满哀怨和忧伤……影子模糊了,还会再清晰吗?影子走了,还会再回来吗?倘若没有它的存在,我会感到世界的空旷!影子,你把我带回了故乡,你给人类带来深深的思量…
  • 16、这首诗题目所唤起的想象,是江南春天美好的景象:桃花盛开,绿草成茵,这种动人春色也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然而“七七”事变后,美丽的江南遭到日军铁蹄的蹂躏,“生活于这样苦难的时代,也就是使每个人受到严重考验的时代里,无论在什么地方,所见、闻、思、感的是何等对象,谁能默然无动于衷?”王统照的这首《正是江南好风景》一诗扣住了1938年春季的时代特点,以江南为背景展开了构思和描写。
  • 17、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

  • 18、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 19、把握意象,体味诗情
  • 20、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21、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 22、几千里的绿芜铺成血茵,
  • 23、首先:应该先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 24、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
  • 25、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26、诗歌的第二节传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怀,当代进,古代出,这里有一种追溯而上找寻文脉的意思;有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众生平等的理念在。感觉作者从当代进去直到了春秋时候,他去向老庄请教哲学。做了道家的门徒,而后他又一路穿越了回来。
  • 27、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你。

  • 28、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 29、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 30、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 31、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 3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组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镜头里,桥上的“你”就是楼上人眼中的风景,成为看的客体了,主客体位置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
  • 33、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诗歌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
  • 34、B
  • 35、唯有孝子,才有铁肩,唯有铁肩,能担道义。
  • 36、他的香气不会令人想起任何事物
  • 37、这首诗真正的哀伤之处,不是述说当下的不幸福和对明天的寄托,而是对明天的放弃,“我”最终感受到我设想中的行动对于世界没有价值,甚至于想象中也不再有我的行动的位置。“只愿”是一个肯定,对当下的肯定,然而这个肯定是以对明天的否定为代价的。

  • 38、“影子模糊了,还会再清晰吗?”,“影子走了,还会再回来吗?”这是在问苍天?还是问自己的心?于是作者带着丝丝的无奈和无助,甚至忧伤和失望,看着苘麻花的影子轻轻地走了,最终发出心底的呐喊:“倘若没有它的存在,我会感到世界的空旷!”这两句话既有深刻的意味,又似乎让读者一眼看穿诗人的心底世界。
  • 39、青马的这首诗,采用了体“实”用“虚”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苘麻的热爱。全诗共分三段:
  • 40、朦胧诗古已有之,并非当代专有。其实,朦胧诗只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朦胧诗的第一特征是“不直白”。“不直白”在诗人而言,是一种创作习惯或思维习惯;对阅读者而言,则增加了解读介入的机会。
  • 41、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 42、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 43、诗歌从明天开始,却走向了今天,当最后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回到了我的心灵的现实。我真正能够愿望,能够得到的只有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那是只住我一个人的房子。诗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完成了一个循环,空间上走向外面的世界,最后回归自己的小世界;时间上从明天走向今天。
  • 44、“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 45、稚嫩的小叶,犹如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模样;宽大、浑厚的心形叶子像颗颗赤诚的心一样坦荡;
  • 46、用一座山的重量去刻,像刻一座山
  • 47、也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大方。

  • 48、第三层,后面五行,石匠的一生是默默无闻的。石匠的劳动是忙碌而艰辛的,石匠的人生是普通而平凡的,他们为别人“刻了很多碑/却来不及刻自己的墓志銘”,来不及为自己留下一点什么;他们默默无闻地告别人世,就连那些曾经陪伴一生的“铁锤和凿子”都累倒了,“靠在墙边/不说话”。这里运用拟人,将工具人格化,以物写人,以物衬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匠平凡的一生。
  • 49、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同学~
  • 50、鉴于诗歌语言以上的特点,在品味时就要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从跳跃中填补奥妙。
  • 51、【现代诗歌鉴赏】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 52、本诗的抒情描写,让读者能始终体会到,作者炙热的情感在纸面上跃动。这或许是作者本身性格所决定,这就是文如其人吧。
  • 53、前面两段的祈使句都是具体的动作,“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以及“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这都是“我”规划中的动作,第三段的祈使句却使诗歌进入想象性行为,为山河取名,这不是需要“明天”完成的动作,在“我”写下这句诗的时候,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就已经完成。同样的,祝福和愿望也是所想即所成,都是在想象的同时完成,而不再需要“明天”。
  • 54、了解设题,发现障碍
  • 55、好了朋友们,今天的美文赏析就到这里了。让我们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在美的享受中增长知识愉悦心情!朋友们,期待着我们下次的相见。
  • 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
  • 56、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
  • 57、第六节“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

  • 58、“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题干要求、标题、作者、写作题材范围、写作时间、注释等;二是考生个人的,如对作者这一作品和其它作品的阅读经验,对所写的题材、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修辞知识、写作知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诗歌的传统、风格、流派、典故等已知的经验。
  • 59、这种以画面、情景来外化内心的方式接下来得到反复、强化,但又有些微不同。“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让人联想起以下的画面:天边一轮将落的夕阳,脚下是狭长冷清小巷中的青石板路。同样采用形象的画面外化内心,这个画面的意味却隐藏更深,因此也更加隽永。
  • 60、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 61、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
  • 62、诗歌的第二节主要写日军侵华战争给江南村镇带来的种种灾难,诗人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惨象,以此来控诉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的罪行,激发人民抗敌救国的斗志。“绿芜铺成血茵”、“桃花血湮没了儿女的碎身”这两句形象地表现了血染江南的现实,在一片血光中诗人看到“烙在男女面纹上的耻恨”、“饱涨着怨愤的死尸”,虚实相映的描述控诉了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的罪行,表现了人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在前两节诗中“春风”只“吹散流亡的哀讯”,“再不肯传递燕雏清音”,原本和煦的春风显得十分冷飒无情。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草、花、云、
  • 63、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 64、你不曾懂我,我亦不曾怪你。
  • 65、最后两句,点出来全诗的主题,他感谢梦中的苘麻花,把他带回了故乡;提示人类,多使用麻类制品,保护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第三段的三个“带走”,和第一段的三个“带来”呼应巧妙,这是诗人的独具匠心之设计。
  • 66、夜静了,苘麻花的影子渐渐地清晰了,它慢慢地,轻轻地走进了我的心房。它的影子是那么的修长,修长,它带来了一阵清风,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春的力量……
  • 67、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 68、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 69、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 70、第一节中的“前世”可以是中华历史上周秦汉唐里任何一个朝代的人物。他可以是百家诸子中的一个,可以是苏武或李白杜甫。在前世,他可以是任何有担当有风骨的一位诗者。他就是“语言的孝子”,他对中华文明礼敬如佛,他像一个佛教徒一样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坚守着传承着中华文明。
  • 71、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 72、第2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A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 73、对于成功,是需要落实的,而在行动的过程中未免有许多风雨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些阻碍自己前进的东西才更能丰富你行走的道路。一直向前。一切顺利是不可能的。也是缺乏美感的。因为经历过的人生才是美丽的。要想成功,要想有自己的舞台,要想为自己或长或短的生命增添斑斓的色彩,我们就前进吧,和着风伴着雨。诗人认为只要心中有爱,有着对生命的一种热爱,一切美好的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 74、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 75、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显然作者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错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 76、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77、说实话,我喜欢现代诗,我个人习惯从网上翻阅,有我需要和喜欢的,我就收藏起来,有时间我再仔细看一看,读一读,我已经习惯这样的学习习惯。这种方式好处就是有不同的程度,选择内容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这就不需要动不动就专业术语,你可以试试哦!

  • 78、你以为,我可以很迅速的恢复过来,
  • 79、第二节,写树的寥落。秋风萧瑟,黄叶纷纷,能引发人的伤感情绪,所以,“遗落的树叶/是一片片伤心的秋天”。孤独的时候最容易伤感,何况又遇万物凋零时。当“树叶落尽/一树的孤独落尽”,那剩下的只有“默默生长”的一圈圈年轮,只有“穿过秋天”的一寸寸时间。年轮是看得见的,那是生命的记录,更是活着的信仰;时间是看不见的,那是季节的轮回,更是岁月的沧桑。时间在一天天流逝,而年轮在一年年增加,秋叶落尽,寥落之树将走进更为严酷的冬天,积蓄着从春天再出发的能量。孤独的沧桑感在此呈现,同时,孤独的坚韧性也深藏其间。
  • 80、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 诗歌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恰当的一项是
  • 81、诗歌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恰当的一项是
  • 82、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 83、【现代诗歌鉴赏】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 84、《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 85、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鉴赏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仍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为例——
  • 86、车延高,1956年2月出生于山东莱阳。2005年2月开始业余诗歌创作,已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上海文学》等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数百首。曾获第八届“《十月》文学奖”诗歌奖、2008年度“中国十佳诗人”称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和《青年文学》《诗歌月刊》《芳草》等刊物年度诗歌奖或诗歌征文奖,出版多部诗集。
  • 87、从诗歌的第二段开始,诗歌的主题词就是交流,从告诉到祝福,然而,一切都是单向的,只有“我”,没有主体间的对话,甚至没有对其他主体的想象,因此这个世界是陌生的。本来也属于第二段中的“每一个人”,从语义的角度,他们是同样的人,然而却与“我”构成了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是要传递幸福的每一个人,另一种是“也为你祝福”的陌生人。

  • 88、诗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是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 89、一线游丝粘不到游春人的足跟。
  • 90、“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 91、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这句诗十四字却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它对“容颜”这个中心词的前后修饰,使简单的借代获得了微妙的情景性和独特的心理内涵;它又采用了将叙事情景象征化的方式,使诗歌言简意丰,富于诗性的密度。
  • 92、石匠的性子和凿出的基石一样厚实
  • 93、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 94、全诗共三节。第一节抒写了“我”对“你”的深切期待。“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痴人痴语,痴得让人感动。你能说这不可能吗?五百年太长,但和巫山上的神女相比,五百年又太短。为爱而期待,千年万年又何妨。这是一个美丽的梦,尽管美丽得有点忧伤。
  • 95、《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故两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
  • 96、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 97、我把最抒情的语言用在那里。

  • 98、体味诗情,要能从含蓄中咀嚼出真味。优秀的诗歌总是避免平铺直叙。诗人只是含蓄的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要善于咀嚼、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所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鉴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理解上。《黄金的稻束》是写母亲的美丽还是写母亲的疲倦?咀嚼出这一点对第10题的d项的判断有很大的作用。
  • 99、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 100、最后,体味诗情,不可忽视诗歌感情的两个作用。一是动力作用,诗人把最真、最美的浓烈情感融入诗中,使诗歌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2000年春京皖卷的《雷》。二是线索作用,当然要准确的把握意象、体味诗情,还要利用选项进行推敲。
  • 101、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现代诗则反映了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包括了“五四”时期始创和发展起来的新诗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阅读大量的现代优秀诗篇,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大有裨益。那么,如何鉴赏现代诗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