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

  • 1、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 2、这首诗就做到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最后两句。诗人虽然担心的自己的家书“说不尽”,但是还是封上信封,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觉得自己没有写好。其实,诗人也并非没有写完这封信,既然已经把信封上了,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其实就是自己的思乡情节在起作用,总觉得有话没有说完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家书就是这样的言不尽意。
  • 3、王安石有“,。”还有的“,。”
  • 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彩,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7、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 8、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忧愁;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9、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10、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诗歌的大意是: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 11、从古代到现今,关于游子思乡的诗句数不胜数,而这些诗句有很多都是我们读书时期所学过的。游子思乡,情真意浓,细细读来,不免触动心房。现将收集到的有关诗句,分享给大家。
  • 12、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 13、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 14、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 15、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 1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1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18、一个反题:客舍似家家似寄
  • 19、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真的很多,就为您分享这几首吧。
  • 20、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 21、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游子对异乡的一切也怀有本能的排拒心理。余光中留学美国时写的《我之固体化》很能说明问题:
  • 22、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 23、谁的眼睛可看到那江南草长?/谁可看到了清明时节的汴梁?/谁可又看到那长安的月亮?/谁的纤纤素手,能采桑于绿水之阳?//而梧桐在梦寐里枯落。/而凤凰在烈火里涅槃。/而金剑在秋水里沉埋。/而青鸟在寒风里冻残。
  • 24、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 25、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不仅是地域的表征,而且规定着地域的质性,对家乡的思念在更深的层次上就是对文化的孺慕。“文化制约着人类”,家乡的一方水土上,有着独特的自然风景、民情风俗、历史传说、文学艺术,构成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使生长于斯的人从小置身其中,浸润濡染,渐成习惯。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客居异地,人地生疏,满目异俗,多有不适,游子便会从地域乡愁中滋生出更深刻的文化乡愁。余光中回顾数度旅居美国的经历时曾说:“远适异国,就算是待遇不薄,生活无忧,但在本质上始终却是一种‘文化充军’”。所以,异乡即使安乐丰饶,游子也会
  • 2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27、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 28、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 29、“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在不经意间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尽的乡愁;“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 30、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 31、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 32、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便很容易体验到异乡感。如余光中的《新大陆之晨》所写,这种以种族和文化龃龉为底蕴的尖锐刺人的异乡感,几乎无处不在,从卧具到早餐到语言到长相到环境,都能引起游子条件反射般的身在异乡的感觉,唤醒并强化游子的种族、文化归属意识。游子们深知“异国无根的一代,/永远没有下一代”,他们甚至从“西瓜”的甜美悟出了“根”的重要:“一个个沉默挺腹的西瓜,/隐藏在丰颐甜美的背后,/竟是那唯一贴向泥土的根蒂;/所以家国的贴切,/实在是甜美的根源”。因此他们要求结束这种无根的异乡漂泊,明确表达了企
  • 33、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 34、据说,宋之问被贬到岭南,因不适应那里的的生活,神龙元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此诗。
  • 3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表达诗人思乡之情。另外,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孟浩然的“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等,都道出了诗人几分惆怅或者思乡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头》苏轼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情绪,抒写了内心的美好情怀。唯愿当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李白表达诗人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 36、岭外音书断,今冬复历春。

  • 37、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38、示例: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得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衣袖。
  • 39、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当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很爱玩虹的滑梯//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我结晶了,透明且硬,/且无法自动还原。
  • 40、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残夜将尽,旭日从水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 41、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悲歌》
  • 42、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 43、在《大雅·公刘》篇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小雅》的《斯干》篇,不仅有对居室的生动形容:“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而且明确说出了居室的功用:“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并进一步预祝入住这好居所后将会寝安梦美,喜降贵男贤女。这些诗里的如下诗句:“爰居爰处,爰笑爰语”,“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无不流露出上古先民建立家园、安居乐业的由衷喜悦之情。
  • 44、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是写诗人客居洛阳,现在秋天到了。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读者的阅读中当然不会有那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感受。
  • 4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
  • 46、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 47、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 4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49、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 50、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 51、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52、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 53、唐 武则天《唐享昊天乐 第十二》
  • 54、对生命最初产生和最终归宿的体悟,已近禅道空无的澄明境界。
  • 55、“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这首诗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56、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这首诗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 5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58、王湾《次北固山下》描写时序交替,暗含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5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60、示例:春潮上涨,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船行江中,春风吹拂,船帆高挂,船行平稳而轻快。
  • 61、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 62、第二句:夸张。极力渲染出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第四句:反问。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 63、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
  • 64、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 65、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66、对故乡、祖国的“文化孺慕”强烈持久的余光中,在其诗作中神游于故乡、祖国的历史文化长河流连忘返。台港和海外诗人里,余光中抒发文化乡愁的作品最多,成就也最突出。他的《五陵少年》把文化乡愁抒写得血脉贲张:

  • 67、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 68、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 69、【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 70、第四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诗人的写信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诗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写自己怎么样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写家书,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凡的动作来说明自己是在写家书。
  • 7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72、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73、白话文: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 74、岑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卒于成都。
  • 75、诗人在旅途中,他早早的起来赶路,残月挂在天边,村店的野鸡叫了,板桥上弥漫着清霜,都是旅人的足迹。槲叶飘落,枳花绽放,令我想起了家乡,遥想着野鸭大雁,早就挤满了河塘。
  • 76、示例: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一曲不知从何而来的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 77、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
  • 78、古诗多思乡,或许跟古人们在外求学、求仕、为官回家路途遥远,交通确实不便有关吧。
  • 79、故乡情恋之所以如此牵动游子的心,除了血缘亲情之外,还有爱情。《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即是游子思念故乡“同心”之作:“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还有《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遥远的空间距离也难以阻断彼此的思念依恋,诗中的意象如“鸳鸯、合欢、长相思、结不解、胶漆”等,都带有“原型”性质,成为后世表达爱情的习用语汇。
  • 80、在我们读过的古诗中,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有《秋思》;写友人送别情景的有《赠汪伦》;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的有《竹石》,请写出这首诗后两行诗句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8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8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8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84、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诵的永恒主题,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
  • 85、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风平浪静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 86、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 87、总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 88、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 89、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 90、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 91、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 92、【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一对相恋的鱼/尾巴要在四十岁以后才出现/中间隔着一道鼻梁/犹如我和我的家人/中间隔着一道海峡/这一辈子怕是无法相见/偶尔/也会混在一起/只是在梦中他们的泪
  • 9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94、不过,即使是拆开信封,也不一定就要补充什么。这就是心灵微妙的变化的反映,诗人通过“又开封”这一动作,清晰地表达了出来,这振动和变化的缘由就是思乡的情感。从结构上说,这也不是单纯的平面层次,是由动作,反映出了心灵的微妙感受的变化。和“断肠人在天涯”,“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的诗句表达的情思相比,这是一种内心微妙细腻的情思,诗人用最平易语言表达出来了,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也是感人至深的。
  • 95、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 96、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 97、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 98、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99、关于秋思的诗,有的悲怆、有的高亢、有的落寞、有的忧愁,这些千姿百态的诗词汇成了多姿多彩的秋思画卷。古代人伤春悲秋,关于秋天似乎都带着稍许的悲伤,秋思也就有了淡淡的忧伤。中唐诗人张籍也写过一首《秋思》,小巧精辟,算是秋思长卷中的精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