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散文
2023-01-21 11:21:22
2555
1、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他说的“义法”讲的是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的规律。
- 2、刚刚已经提到,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等。而其中,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方苞的《狱中杂记》十分有名,写得也十分动人。《狱中杂记》写了方苞自己在狱中时的种种见闻。那时,牢狱中流行瘟疫,死了不少犯人,而且狱中的酷吏也十分残暴。方苞写了《狱中杂记》揭示了清代牢狱中的参保体系。姚鼐的《登泰山记》也十分著名,这篇文章是写姚鼐自己踏着雪登上泰山,观赏日出的一篇散文。其间有句:“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可以参见姚鼐的行文风格。姚鼐的这篇《登泰山记》写景十分出色,还
- 3、可是,若真能就此安定的话,那便不是王用宾了,“云水空濛共一楼”说得含混不已,但王用宾此际的心境怕也只能如是表达和传递。晚年深为心脏疾病折磨的王用宾每时每刻所感受到的,绝然不会仅是肉体上的苦楚,当面对“兵退残垣燹尚留”的眼前之景,久怀济世立功之心的他真能“心无挂碍”地幽栖么?
- 4、礼部荐一赀郎入曹,履亲王董部事已许之矣,公以故事礼部必用甲乙科,不肯平署,王亦怒。会新拜泰安为辅臣,召魏尚书廷珍为总宪,忌者争相告曰,是皆方侍郎所为也。以后有疏下,九卿议,辄合口梗之。于是河督言公有门生在河上,尝以托之。上稍不及公,而部中又有挺身为公难者,公自知孤立,以老病请解侍郎任,许之,仍以原衔食俸教习庶吉士。
- 5、/中国阅读享受悦读好时光/
- 6、所著有周官辨、周官集注、周官析疑、春秋通论、春秋直解、礼记析疑、丧礼或问、仪礼析疑、春秋比事目录、左传义法举要、删定管子荀子、史记注补正、诗义补正、离骚正义、删定通志、唐宋元经解及望溪文集行于世。
- 7、你好,这里是桐城,这是我的名片
- 8、自清乾隆中叶至今,对桐城派的评论从未间断。“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该派为“桐城谬种”,此后功过是非再也无人斗胆问津。解放后,虽有少量持论公允的研究文章散见于报刊,然终难形成气候,而“文革”中自是在劫难逃。直至1985年11月上旬,海内外百余名专家学者汇聚桐城参加首次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才从文论、史学、哲学、美学、文章等多方面给予了桐城派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时至今日,在各级党政领导亲切关注,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7月日在桐城派故乡--桐城,“桐城派研究会”应运诞生了!我
- 9、人文桐城|曾国藩与桐城派
- 10、先说结论,近代桐城派散文的发展情况如下。桐城派散文在乾隆,嘉庆时代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候,清王朝的统治逐渐陷入了没落当中。
11、二是拓宽地方高校学术视野。桐研中心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先后派员访问了安庆师范学院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地,邀请知名学者来桐研中心讲学,通过访问交流、协同办会、合作研究等渠道,拓宽了桐研中心成员学术视野,获得了专家鼓励和前沿信息,推介桐研中心。三是编写普及教材,创新研究成果转化方式。桐研中心先后出版了《戴名世山水游记散文写作技法评析》、《吴汝纶与福泽谕吉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基于社会变迁视角》等专著和编著,列为选修课教材;同时,将惜抱人文
- 12、关于隐娘的姓氏,也不可当成作者随意所取而匆匆看过。小说中,魏博大帅与陈许节度使均可考实,分别为田季安和刘昌裔,聂锋、聂隐娘则史无其人。按照卞孝萱先生的看法,作者赋予隐娘聂姓,用意在于“肯定她继承了中国古代著名刺客聂政的‘义’的传统”,在这一点上,孙光宪笔下的荆十三娘与之同构,乃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关于刺秦勇士荆轲的阅读联想。
- 13、刘大櫆在继承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其弟子姚鼐继承方、刘桐城派文论核心思想,提倡“考据、义理、辞章”兼备,使桐城派古文更为完善。
- 14、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首创“义法”说,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任翰林院侍讲时,编成《古文约选》。乾隆初年该书成为钦定古文教材,“义法”理论由之受到士林普遍重视。
- 15、【桐城派散文】桐城派的散文,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 16、不傍桐城门户、具有明代小品文风采的是袁枚、郑燮和沈复等。
- 17、辛卯冬,南山集祸作。南山集者,同邑编修戴名世着集,序列公名。都御史赵申乔疏劾南山集孓遗录有大逆语,部拟南山极刑。公牵连被逮下刑部狱,长缤以待命。公在狱着礼记析疑及丧礼或问。
- 18、虽然迭经废兴,但终于在新时代的桐城人手中还其格局严整、古朴典雅的原貌。或许是文庙的兴盛,促成了桐城的尚文重教。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桐城“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正因为有这样浓厚的读书传统,明清时代桐城考中进士者240人,举人者640人,以此步入仕途者786人。
- 19、此书选录从先秦时代到清代的古文名家散文、辞赋作品七百余篇,按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每篇文章都略加校勘和点评。
- 20、小时候每过中秋节,少不得要听长辈们煞有介事地讲述一些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当时最耿耿于怀的莫过“吴刚伐桂”。这个可怜的学仙者不知因为什么事触怒了上帝,被罚去到月亮上砍伐一棵能够自愈创伤的桂花树,只有砍倒这棵树,吴刚才能重返人间或获得仙术。我曾闲得无聊为吴刚设计出N种方案以应付桂树自愈伤口的情况发生——可惜终于无法验证。现在想来,虽觉有些可笑,但也为自己那时的执拗暗自叫好。
21、王用宾为人刚强耿直,书法性格亦颇随其人,我眼前这件扇面上的七十二字,笔力遒健、墨色深亮,点画勾提之间,尽显书者爽辣劲涩的气韵精神。细味所书内容,亦颇足赏会:“策杖观山忆去秋,落花时节又郊游。僧闲野寺人来少,兵退残垣燹尚留。暇便登临成技痒,心无挂碍独耽幽。藤床小坐习禅定,云水空濛共一楼。”
- 22、除了以上几位代表作家外,桐城派发展到清朝,还有以曾国潘为首的湘江派,还有阳湖派的开创者张惠言等,这一派总体上以桐城派为宗,并有所突破。
- 23、【桐城派散文】注:本文摘自腾讯儒学,作者不详。
- 24、当是时,李文贞在阁,徐文定为总宪,皆夙重公,与闻机务,公时以所见尽言相告,多见诸施行。
- 25、按《聂隐娘》文本所述,其名并非拜师、嫁人后所得,更不是民间、江湖上和“后世”赠送的称号,而是得自父母,寄托的应为一种主流的价值倾向和美好期望,所以,隐娘之“隐”,是恻隐之隐,而非隐藏之隐。《孟子》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隐,是仁人的品质,是为儒家所称道的,聂隐娘故事发生的背景,正在“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时代,极似周秦之间的历史状态,乱世之中如何选择、如何面对价值,显得尤为重要。隐娘的“隐”,正代表了作者对古典精神的一种期待和向往。
- 26、方苞的名篇:《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汉文帝论》、《李穆堂文集序》、《书卢象晋传后》、《与李刚主书》、《孙征君传》、《万季野墓表》、《游潭柘记》刘大櫆的名篇:《骡说》《游三游洞记》姚鼐的名篇:《登泰山记》《复鲁絜非书》《游媚笔泉记》等等
- 27、安徽安庆人。字恕卿,号存簠,别署潜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古典文学与艺术史研究,余事书画,偶涉金石,近著有《唐宋词心解》《书画印艺的象与神》等。
- 28、桐城派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开始建立的。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他对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洁”。
- 29、《清史稿》:苞为学宗程、朱,尤究心春秋、三礼,笃於伦纪。既家居,建宗祠,定祭礼,设义田。其为文,自唐、宋诸大家上通太史公书,务以扶道教、裨风化为任。尤严於义法,为古文正宗,号“桐城派”。
- 30、姚鼐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
31、元丰五年似乎是个平凡的年头,对东坡来说却并不寻常。这年春天,他向黄州当地的长官徐君猷申请到了废弃军营里素号“东坡”的一块地,躬耕其间,以所得补贴家用,窘境稍解。要是将这艰苦劳动的过程想当然地理解为放松身心、自得其乐,恐怕会令东坡叫屈,当年他收拾这几十亩废地的真实境况是,“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东坡”因了东坡的垦荒和开辟而重现生机,这仿佛正象征他生命状态的自我拯救和蜕变。东坡的别号不仅由此而来,他的艺术和人生也因此正式进入了“东坡时代”。
- 32、生于1881年的王用宾是山西临猗人,在晚清效法欧日改革学制的时代,进入山西大学堂学习,后以成绩优异,得以被公选赴日留学。彼时,“千年未有之变局”鼓荡着历史的风云,“革命”成为主流的话语与形式,王用宾于1905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参与了中国同盟会的创建,成为首批会员,更被任命为同盟会山西支部长。归国不久,王用宾便在太原创办《晋阳公报》,宣传革命思想。然而《公报》屡遭当局查禁取缔,王用宾遂不得不流亡回到日本,直到武昌起义后,才应山西都督阎锡山之邀回到家乡,指挥军马同清军作战。
- 33、创新社会服务,支持地方经济文化事业
- 34、投稿:tcts3869@1com
- 35、是年秋,命教习庶吉士,公尝欲仿朱子学校贡举议,分诗书易、春秋、三礼为三科,而以通鉴通考,大学衍义附之。诗书易附以大学衍义,春秋附以通鉴纲目,三礼附以文献,通考各以疑义试士。朱文端及杨文定深然之,卒以违众难行而止。至是仍欲发其端,乃请定庶吉士馆课及散馆则例,疴言本科馆选三十有六人,江浙江西湖广数已仅余六人耳,岂志识才人之不若哉,以声律词章多未习也。
- 36、李文贞以直抚入相,公问自入国朝以科目跻兹位者凡几,文贞屈指得五十余人,公曰,甫六十年而已,得五十余人,其不足重明矣,愿公更求其可重者。时魏公廷珍在坐,退而曰,斯人吾未前见,无怪人多不乐闻其言也。
- 37、狱词五上,圣祖矜疑,李文贞亦力救之,遂蒙恩宥,癸巳出狱,籍汉军。圣祖硃谕武英殿总管曰,戴名世案内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可召入南书房。遂命撰湖广苗归化碑文,越日,命作黄钟为万事根本论,及赋一。
- 38、清代“桐城派”的创始人是方苞。他提出的主张是“义法说”,义,即言有物,文章的中心思想,实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出发的基本观点。法,即言有序,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等。
- 39、王用宾的“幽栖”:到底意难平
- 40、按《旧唐书·田承嗣传》云:“季安性忍酷,无所畏惧。有进士丘绛者,尝为田绪从事,及季安为帅,绛与同职侯臧不协,相持争权。季安怒,斥绛为下县尉,使人召还,先掘坎于路左,既至坎所,活排而瘗之,其凶暴如此。”魏帅田氏之凶暴残忍,即便不依史书查鉴,小说中三番五次派人刺杀许督刘氏的情节也足可证明。而刘氏为人“豁达大度”、“无畏色”、“能神算”,对待隐娘能“厚礼之”、“如约”,面对朝廷则“入觐”,可见是忠信智勇俱全之人,与田氏境界天差地迥,隐娘逃离“忍酷”的魏帅,说明她没有因老尼的规训而自泯心中“隐”的情
41、是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选编的《古文辞类纂》,简称《类纂》。全书七十五卷,所选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之作为主;其前选入战国、秦汉的部分作品,其后选入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和刘大槲的作品,中间选入少数元结、李翱、张载、晁补之等人的作品。全书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文约七百篇。卷首《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清末王先谦曾编《续古文辞类纂》三十四卷,黎庶昌也编有《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选录清中叶以后的散文,都是姚氏选本的续书。
- 42、初公在蒙养斋与河督高君共事,既而高违众议开毛城埔,举朝争之不能得,台省二臣竟以是下狱。公言于徐文定,文定上言不当以予罪谏官,上即日释之。公复具疏力陈河督之愎,河督入对,上以疏示之,大憾,思倾公。
- 43、桐城派散文,即桐城一派的散文。
- 44、寻命选四书文颁示天下,充三礼义疏副总裁。又疏陈食货丰耗之原,请禁烧酒,禁种烟草,饬佐贰官督民树畜,禁粟米出外洋,令绅士相度浚筑水道。
- 45、「深度关注桐城分享桐城魅力」
- 46、《槐聚心史》以入编“华人的人观与我观”系列心理学丛书出版,故不得不多费口舌谈议钱锺书之“心理世界”,强论“自我”、“本我”、“超我”,这既是此书特点,视为蛇足亦可。钱锺书谓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logic不同,盲目效法虽多智能,然少情感,《槐聚心史》这种“有方法的写作”则似与此言成一“乌龙”矣。
- 47、桐城文化昌盛、影响深远,究竟有何密码?
- 48、夫人蔡氏卒,熊尚书一潇欲妻以女,其子本,公同年生也,公语本曰,某家法,亡妻偕娣姒日夙兴精五饭酒浆奉卮匜二亲左右,贵家女能之乎。本咋舌而止。
- 49、清初三家,虽说在唐宋载道之文的传统上又有所发展,但侯、魏的文章,仍有明人使才好奇的余习;汪琬虽说比较雅正,但除了重复前人的主张,根本没有新的理论。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稳定和思想控制的深化,为了满足这一“盛世”的需要,由方苞提出的程朱理学为内核,以《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及唐宋八家古文为正统,以服务于当代政治为目的,在文章体格和做法上又有细致讲求的、系统化的古文理论,并以具体的作品与之配合。因为方苞和接续该理论主张的刘大槲、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之为“桐城派”。在姚鼐的带领和努力下,“桐城派”很快便成
- 50、刘大櫆进一步探求了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是姚鼐的老师,在桐城派上,是承先启后者。
51、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均为安徽省桐城人。桐城派是清代文学流派中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作家之多、播布地域之广,是文学史所罕见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索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在众多桐城派人物中,当属方苞、刘大槲、姚鼐成就最大,被尊为“桐城三祖”。
- 52、聂隐娘故事中最为历来读者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是她与磨镜少年的婚姻。两人结合得仓促、分手得莫名,更重要的是,这个磨镜少年“但能淬镜,馀无他能”,就连用弹弓打鸟雀都不能成功。聂锋在世时,磨镜少年被豢养在家,隐娘离开陈许后,又被托付给刘督谋一虚职过活。与光彩照人的妻子聂隐娘相比,磨镜少年似乎形象不佳,其与前者的关系也令人心生疑窦。
- 53、其实,唐人传奇中并不鲜见女侠形象,不过她们的名字都比较简单,比如贾人妻、车中女子、谢小娥、歌者妇、红线、红拂等等。聂隐娘则不同,她的名字识别度更高,也更有内涵和意义,其名中的“隐”字最能见到作者的用意所在。
- 54、桐城依山傍水,文化昌盛,是文坛“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桐城文庙是桐城地方官学“庙学合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桐城派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场地。文庙始建于元延祐初年,后在元末兵火涂炭中销毁。明清两代,曾经修葺了十九次之多。
- 55、请日后籍隶江浙江西湖广福建者,仍课以诗赋,余专治本经义疏及通鉴纲目所载政事之体要,散馆时试以所专课各二篇,其兼通者亦许自着所长而不相强。庶东南之士益留心于经济之实用,而河北五路及遐方之士亦不至困于声律之未谙。
- 56、“大忍者”空空儿及其他
- 57、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
- 58、以散文为主,以编发作家专号为主
- 59、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 桐城三祖 ”,其中,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
- 60、BCD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中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是清代安徽桐城人,因此得名。侯方域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明末四公子”,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三大家”。
61、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创作的一个著名流派。康熙时由方苞开创,到乾隆时姚鼐形成。因方苞、姚鼐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但其后继者中如管同、梅曾亮等并非桐城人。这一流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散文,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之说分析文章风格。其散文作品内容大都较为贫乏,但记事小品和描写山水风景之作尚简洁可读,如姚鼐的《登泰山记》等,便是其中的名篇。姚鼐,字姬传,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著有《惜抱轩诗文集》。
- 62、丁巳迁礼部右侍郎,仍以足疾辞。诏免随班趋走,许数日一赴部平决大事。公虽不常入部而时奉独对。一切大除授,大政事,往往咨公,多所密陈,在廷颇侧目公矣。
- 63、方苞首标“义法”,作为文章纲领。如方苞的《狱中杂记》记事。
- 64、桐城派以“道统自任”,戴均衡《方望溪先生集外文补遗序》说:“平心论之,宇宙间无今汉学家,不过名物、象数、音韵、训诂未能剖析精微,而于诚、正、修、齐、治、平之道无损也;而确守程、朱如先生者,多一人则道看一方,遂以昌明于一代。”梁启超说:“桐城派又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者互相轻。”
- 65、弹丸小城,桐城何以一枝独秀?
- 66、求仙之术的最高级莫过于长生不死,就在吴刚辛苦伐树不遂、永无竟时之际,他的生命也进入“死循环”的“无终端”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吴刚已经完成了修仙,真正做到了长生不死:日居月诸、春温秋肃,他的生命随着月亮的圆缺盈昃一同消磨或曰延展。我们甚至已经不再期待吴刚砍倒桂花树的那一天那一刻。
- 67、《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是明代的散文家,不属于桐城派。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刘大槐。
- 68、万征士斯同语公曰,子于古文信有得矣,然愿子勿溺也。唐宋诸家,惟韩愈氏于道粗有明,其余资学者以爱玩而已,于世非果有益也。公辍古文之学,一意穷经自此始。凡先儒解经之书,公一一详究,乃知穷理之精,未有如宋五子者也,遂深嗜而力探焉。姜西溟宸英,王昆绳源尝与公论行身祈向,公曰,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其庶几乎。
- 69、桐城派分支是阳湖派,代表人物恽敬和张惠言均为阳湖人。他们专志以治古文,但又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恽敬《游庐山记》、《游庐山后记》,张惠言《书山东河工序》、《吏难》等,比“正统”古文要恣肆不拘,富有词采。桐城派余脉是道光末叶曾国藩领导的湘乡派和曾门弟子,声威重振,呈一时之盛,但已是回光返照的末势;到“桐城嫡派”的严复、林纾,他们翻译西方著作的业绩,未能挽救桐城派古文的颓势,终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里结束了该派的历史命运。
- 70、公与徐文定公承修乐律。上命与诸皇子游,自诚亲王以下皆呼之曰先生。时诚亲王为监修官,性严,承事者多被谯呵,公遇事持正,王敬之,延为王子师。公南面坐,移王子坐东向,始就讲。
71、公复疏请矫除积习,兴起人才,求皇上勤心以察之,依类以求之。按实积久,以磨砻之。信赏必罚,以劝惩之。其语尤关于主德隆替,及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所以然。
- 72、桐城派的文章主张学习左传、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其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他们的代表作有《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登泰山记》等。
- 73、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与其异趣的是袁枚、郑燮等桐城之外的散文。
- 74、壬寅充武英殿总裁。癸巳世宗以覃恩免公旗籍。诏曰,朕以方苞故宥其全宗,苞功德不细矣。时朱文端来定交,谓公曰,子乃郑公孙侨赵乐毅之流也。公示以周官余论十篇之文端持至上书房手录之,叹为当世异人。又以周官析疑、春秋纲领二书示蔡文勤,曰,周情孔思不图二千年后乃有如亲受其传指者也。
- 75、桐城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持续时间之长,作家人数之多,流衍区域之广,影响熏染之深,实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桐城文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 76、聂隐娘是唐代传奇中著名的剑侠,她的身份之奇、行踪之奇,是引发人们兴趣的两个重要诱点。因此,历来人们理解聂隐娘名字中的“隐”,认为是隐藏之隐、隐居之隐、隐逸之隐:从隐娘十岁那年离奇失踪,十五岁时又毫无征兆地返回,仍“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到所学剑术可将兵器隐藏脑后,又能以药化尸成水,再到对付空空儿时化为蠛蠓,潜藏入刘督体内听伺,最后“沉醉而去”,无复有人见之——一个见首不见尾、功法非凡的隐士形象跃然纸间。
- 77、实用和言行一致,反对空谈义理。他说:“若门虽不讲,而行事皆与道理吻合,此即真理也”,又说:“凡所贵道学者,必在身体力行,见诸实事,非徒托空言。”上述思想文化政策的特征,正适应了同样尊崇程朱理学、身体力行为文的桐城派的兴盛和发展,为其致力于总结和探讨古文的写作规律,繁荣古代散文创作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 78、庚戌诏大臣各举学行之士当事。问公,公举南昌龚纓、歙余华瑞、嘉善阿煜、湻安方楘如应之。
- 79、多数人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个整日没什么正经的大胡子,他爱琢磨美食,爱跟和尚抬杠,爱找皇帝麻烦,也爱跟美人逗趣。
- 80、清康雍乾时期,桐城人张英和张廷玉父子先后位居宰相,为清朝的固国安邦,促进满汉团结和文化融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张英康熙六年中进士,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到文华殿大学士。
81、吴刚是一个出身来路不明的半仙,在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记载之前,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线索可循,吴刚的命运从此仅和月亮紧紧绑在一起,其手持大斧伐木不止的Woodcutter形象更因此完全固化,嗣后我们甚至找不到任何吴刚在月亮以外活动的踪迹及其记录。
- 82、有趣的是,在汪荣祖新著《槐聚心史———钱锺书的自我及其微世界》中,也有几段记述了钱与陈的关系和钱对陈的评价。汪荣祖以为陈寅恪“以诗证史,介于文史之间”,钱锺书则称其“混文于史,实有违文学意趣处,其读《会真记》以自传考论之,尤违文学基本理论所谓fictionality。”这段说辞甚可玩味,也能一窥钱陈治学理路的区隔。在汪荣祖看来,二人学问之别,实渊源自生活环境、精神心理之别,而“生活环境”、“精神心理”之特殊性,也是《槐聚心史》写钱锺书所欲处处表现的关键。
- 83、一是共享特色文献库。学校与桐城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签署共建共享协议,将特色库建设列入安庆市争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项目。二是文化讲座进社区。学校积极鼓励教师走上社会,积极宣传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的道德精神,以和谐理念、礼让精神和君子品格影响广大市民。三是创新文化育人新方法。近年来,濡染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精神的桐城师专大学生,参与了卫生清扫、敬老扶老、交通监督岗、社区或行业文艺演出等常规性社会文化活动,重点参与了桐城文化景点业余导游、助残阅读帮扶团队、农村精神病患儿社会调查与扶助小组等一系列的大型社会文化活
- 84、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一个流派,因为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后人名之曰桐城派。
- 85、自为诸生,即名动京师,虽在难时,王公皆严惮之,遇宦达者,必以吏疵民瘼政教得失相责难,而时引古贤大节相砥,未尝一及于私。
- 86、己巳秋,仪礼析疑成,公以此经苦难读,注疏多肤浅,七十以后,每晨起,必端坐诵经文,积日夜思之,凡十易稿乃就。
- 87、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影响深远,可谓“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
- 88、资料来源:《桐城桂林方氏家谱》、《清史稿》等。
- 89、桐城派历时长久,作家众多,故各家文风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流派,还是有其共同特点的。这些特点可由桐城三祖一一方、刘、姚的理论与创作中去探寻。
- 90、文|裴世俊来源|中国文学史
91、刘大槐,是桐城派的中坚人物,他强调了散文应该具备的情感和气势。提出了“神气、音节”说。
- 92、安徽布政使李公学裕未受篆屏驺从造门,学使尹公会一徒步操几杖造门,皆执弟子礼。公畏人疑诧,乃扫墓繁昌避之。
- 93、在《聂隐娘》以前及后来不少传奇中,女侠们的“忍”性,往往都是撰述者着力表现的重点,刺杀、报仇,都是为了让女侠显得非同一般,不仅有类同于男子的勇敢决绝,更有甚于男侠者,以至于出现了杀死自己与仇人所生孩子的贾人妻等小说形象。聂隐娘的出现,似乎为寻找“侠”与“儒”、“忍”与“隐”等二元价值与平衡者指出了一条路径,这究竟是“古意”的衰微还是“古意”的回归,答案恐怕是见仁见智吧。
- 94、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张,在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又在学习方法上,提出古文八要:“所以为文者曰:神、理、气 、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
- 95、方苞,字灵皋,亦字凤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桐城桂林方氏中六房十六世祖,生于江宁府。江南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刘大櫆、姚鼐、合称桐城派三祖。
- 96、戴名世是桐城先驱;方苞为桐城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桐城派的代表作家还有:梅曾亮、管同、曾国藩、张裕钊、林纾等。
- 97、民国以后,王用宾直接参与筹划或参加了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和国民党山西省支部及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历任地方和中央政府要职。1937年,王用宾在贵州视察时,获悉自己司法行政部部长之职已被卸任,改迁它职。对此情况,王用宾似未上心,开始出人意料地以“半隐”自居,在陪都重庆过起诗酒酬答、结社唱和的悠闲风雅生活。今所见《半隐园诗草》,便是王用宾彼时所作之结集。
- 98、宗伯公讳苞,字灵臯,号望溪,南董公仲子也。生四岁,父口授诸经。尝早起以鸡声隔雾命对,即应曰,龙气成云。偶窃效为诗,父恐耗有用之心力,止之,遂绝意不复作。
- 99、桐城派与桐城文化是中国优秀地域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为指导而形成的事功、忠孝、民本、礼让、竞进、勤俭、义勇等思想精华,成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哺育和影响着一代代桐城子民,也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成为激励桐城人民和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创新创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智慧源泉。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桐城派故乡,百余年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桐城文化营养,学校把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研究和传承提升内涵建设、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
- 100、姚鼐是桐城派的核心代表人物,他是刘大櫆的学生。他主张,要在内容合理,材料确切,文词精美,三个方面下功夫,同时还要在学习方法上注重: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这八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