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精选100句)
2023-01-22 07:15:50
2108
- 1、“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不知道明镜里面,那里来了这一抹秋霜。这一句明知故问的比喻更令人感伤,明知镜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发,却又不敢承认不愿承认。这此中感觉正如辛弃疾词中“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样,不明说愁却更见愁深如海。
- 2、空吟着《牛歌》而无人知遇,便只有像苏秦那样泪落黑罗裘了。
3、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
- 4、“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 5、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 6、“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缘愁似个长”。
- 7、然后,太守灰溜溜地走了。
- 8、劝君千万莫要去游秋浦,那悲哀的猿声会搅碎你这位他乡游子的客心。
- 9、若只因这一句话就说中国人喜欢夸大其词,那么使用“汗流如瀑”“眼睛瞪得像盘子”这类比喻的日本人不也是一样吗。汗流得再多,也不会变成瀑布。顺便一提,在中国,前者对应的表达是“汗流浃背”,后者对应的则是“眼睛瞪得像牛眼大”。和盘子相比,牛的眼睛真不算夸张。的确,中文中常常喜欢用夸张的表达,例如气势高昂称作“气吞山河”,将色彩缤纷称作“万紫千红”,但这是一种传统,或许是受到了文学的影响。
- 10、这一年,安禄山反兆日显,朝廷南征失利,前后死者约二十万人。关中地区两年来水旱相继,物价暴涨,百姓苦不堪言。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
- 11、秋霜:形容头白如秋霜。
- 12、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白发三千丈下一句:缘愁似个长。意思是: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诗句出自李白的《秋浦歌·秋浦长似秋》。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谦受益”只有上一句“满招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13、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 14、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 15、“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 16、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 17、心碎因为你是“客”。李白当时漫游到秋浦,他不仅是客,而且是失路之客。当失意人听到山涧两侧白猿的哀鸣,内心的愁情更难以承受。即便不是失意之人,客行至此,那白猿哀鸣恐怕也会令人无端伤悲,正如《巴东渔人歌》所唱:“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 18、回复关键词查看往前精彩内容:
- 19、白发三千丈下一句:缘愁似个长。诗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以下是《秋浦歌》全诗:秋浦歌作者:李白年代: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 20、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 21、【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逻人石之高踱,上只有飞鸟才能飞过。江祖石上有渔人筑起了捕鱼的小堤坝。
- 22、文/三书
23、日子久了,愁也习惯了。李白渐渐收拾起心情,聊以出游。秋浦如果有景点的话,那会是什么呢?
- 24、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 25、好吧,身高不够,气质来凑嘛。
- 26、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 27、“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 28、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 29、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 30、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
- 31、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 32、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33、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
- 34、夏雨少秋霜早是农村俗语,意思是夏天如果雨水少,那么这样的天就会提前冷,所以秋霜就会比较早。对应“夏雨少秋霜早”的还有一句俗语,是“夏雨淋透霜期退后”,意思是夏天下雨比较少的时候,秋霜的时间就会退后,今年的冷天就会来得晚一些。扩展资料类似的农村俗语:秋雨透地,降霜来迟这句话说的是秋雨下得很透的时候,秋霜就会来得比较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冷一些,下了十场秋雨后就要穿棉袄了。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 35、というと、「いくら誇張にしてもほどがある」という声が聞こえてきそうだが、この三千丈は物理的な誇張だけを表しているのではない。
- 36、请注意承句“缘愁似个长”。这里的“长”指的可不仅仅是白发的长度,还有“忧愁之长”的含义。不知不觉间变得越来越长的头发,象征着李白本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深深的愁闷。可以说,“白发三千丈”承载着李白内心真实的感受。
- 37、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石楠树和女贞林。各个山头上都落满了白鬓,各个山涧里都有白猿在哀吟。
- 38、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 39、「白髪三千丈」という表現を根拠に「中国人の言うことは大げさである」と短絡的な見方をする日本人もいまだに多いようである。そうした誤解を解くために、もう一度、この詩を鑑賞してみよう。
- 40、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
- 41、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 42、种田郎荷锄听采菱女唱歌,并一道唱和着山歌踏月而归。
43、这么看来,李白所谓“长不满七尺”,是足以让他有些自我介怀的,古人对度量衡表述,本身就不甚精准,明确说自己长不满七尺,那么实际身高很可能只在一米六左右。虽然农耕时代因为营养的问题,平均身高比现在低不少,但很明显,即便在当时,李白也是低于“七尺男儿”这一普通标准的。
- 44、但从留下来的文字看,李白的气质,和仙人也没什么关系。他自述的“心雄万夫……”也是指志向远大,气势夺人。
- 45、遗憾的是,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里面对历史人物外貌的记载极其有限。特别是欧阳修主持下的《新唐书》,对行文简洁的要求到了极其苛刻的地步,简直是除了最基本的资料,恨不得全都删减。
- 46、明镜:明亮的镜子。
- 47、译著:《祈祷》、《山芋粥》、《突然变成的哑巴》、《残象》等。
- 48、【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李白感觉自己在秋浦瞬间老去。初入秋浦时,头发还没有白,白猿日夜哀鸣,催人白头。猿鸣好像织成一张密密的愁网,李白困在其中,想要竭力挣脱,却很无力。
- 49、百里之海,不能饮一夫。三尺之泉,足止三军之渴。
- 50、秋浦歌——唐·李白
- 51、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 52、诗中“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53、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 54、这里咏白发 ,竟说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大胆夸张,非李白莫敢。 诗人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
- 55、大唐天宝十三载,即公元754年,李白自赐金放还后离开长安已经漫游了近10年。这年秋天,54岁的李白从扬州来到安徽池州。池州有一条河叫秋浦,河水澄碧,两岸风景奇异,因此后来河水流经的县就叫秋浦县。李白在这里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是其十五。
- 56、读十七首《秋浦歌》,如同跟随李白回到唐代,去安徽池州那个叫“秋浦”的地方游历一番。秋浦的山水风物历历可睹,诗人的情感波澜细腻可触。
- 57、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 58、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开篇的马屁结束之后,李白开始自荐,谈及出身与外貌,他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从这里看,对出身和身高,他是有几分自卑的。
- 59、著作:《时光之旅》《战后日语新探》
- 60、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 61、さて、文学的な表現、誇張、比喩の話が出たついでに、ある中国の故事を思い出した。
- 62、秋浦的另一奇景是山高水急。《秋浦歌》其十一曰:
63、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64、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 65、「白髪三千丈」は李白が遠く故郷を離れて、安徽省池州の秋浦に仮住まいしていたときに、老いた自分を嘆いて歌ったものだ。口語訳にしてみた。
- 66、那一年里,到底发生什么事,遇到了什么人,让他的命运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拍尽马屁尚不得志的布衣,忽然就成了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翰林学士?
- 67、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 68、汉乐府里曾记载了一首民歌《陌上桑》,诗歌大意是说美女罗敷在城南采桑。路过的太守看到,觉得很漂亮,就上前问道:“宁可共载否?”
- 69、我们讨论的“白发三千丈”,一丈约等于3米,那三千丈就是9000米,要说夸大的话,的确是夸大到离奇。
- 70、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
- 7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化作
- 72、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73、而且,对李白比较了解的同学大概也知道,李白约十八岁出山,二十四岁远游,从此之后每到一处,便拜谒当地有名的官员和文人。到三十岁初入长安之时,诗名已经开始广泛流传。但奇怪的是一直到他四十二岁那一年之前,他一直都没什么机会。而就在天宝元年,他忽然受到了玄宗的接见,而且据说还是玄宗“降辇步迎”。
- 74、この一言で中国人が大げさと言うのなら、「汗が滝のように流れる」「目を皿のようにする」などの比喩を使う日本人だって同じことだ。汗がどんなに流れても、「滝」ほどにはならないだろう。ちなみに中国では前者を「汗流浹背」と言い、後者のようなケースでは「眼睛瞪得像牛眼大」と言う。皿に比べたら、牛の目玉など知れたものである。確かに、中国語の表現には、例えば、すごい意気込みを「気呑山河」、色とりどりを「万紫千紅」と言うようにオーバーな
- 75、但世人是如何知道这一点?这当然是李白自己说的。古人初见面,第一要做的自然是互道名字出身,李白见了贺知章,当然也会给他讲讲太白金星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贺知章回一句“此天上谪仙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 76、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77、承句に書かれた「愁に縁って箇の似く長し」を見ていただきたい。この「長」は白髪の長さだけを意味するのではなく、愁いもまた長し、という意味が含まれている。いつの間にか長く長く伸びてしまった白髪は、李白本人の説明もできぬほど深い深い愁いの象徴でもあるのだ。むしろ、「白髪三千丈」には、李白の実感がありのまま込められているといってもいい。
- 78、而且,封建时代的文人,无论是互相贬损还是吹捧,都是非常厉害的。
- 79、这首诗的作者是石川丈山,山河国人。他是德川初期武士出身的文人,非常善于作诗。他曾在广岛寄食于浅野侯门下,后又在洛北修建诗仙堂并隐居于此,以诗文自娱,度过晚年。代表著作有《诗仙堂志》《丈山壁书》等。
- 80、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 81、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 82、醉上山公马,寒歌甯戚牛。
83、所以,“白面有须”才是古代美男子的标志。《寻秦记》的穿越故事要是真的发生,现在的古天乐再演的主角的话,一定不会像电视剧里那么受欢迎。
- 84、书法:中国书协会员、文史馆员、博导
- 85、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86、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站
- 87、诗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
- 88、李白当时虽不在长安,但也十分忧国忧民。升平之时,纵然个人仕途失意,但还是有希望的。眼看天下大乱,年过知命的他更加感到此生已矣。
- 89、大家都知道,“白发三千丈”出自李白的五言绝句《秋浦歌》。这首诗对于日本人来说也耳熟能详,其开头的“白发三千丈”更是不知从何时起,因为夸张的表达而在日本变得格外有名。
- 90、缘:因为。何处:哪里。秋霜:喻白发。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我头上的白发长达三千丈,只因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似秋霜,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副模样?
- 91、然后,魏颢写下了《李翰林集序》,所谓李白“杨贵妃研墨”等故事,也都来自于他的《李翰林集序》,至于真实性,其实也可想而知。
- 92、而李白的长相,我们也无法在这两部所谓的唐代正史中找到确切记载。
93、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 94、我的头发是因为忧愁才长到三千丈这么长。从明镜中看到自己的头发,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上面?
- 95、其次是江祖石。江祖石是一块横出水际的石头,高数十丈。《秋浦歌》其九曰:
- 96、“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 97、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 98、“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 99、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 100、到了秋浦,李白便被无法摆脱的愁情压倒。《秋浦歌》其一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