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李白(101个)

  • 1、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2、《月下独酌》让我们深知乡愁永在,游子难归!

  • 3、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 4、暂伴月将影③,行乐须及春④。
  • 5、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 6、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 7、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8、此诗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这不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的爱酒,只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 9、酌:饮酒。对:朝着。三人:指月亮、诗人和诗人自己的身影。既:本。不解饮:不懂得喝酒。徒:徒然,空。暂:暂且。伴:伴随。将:和。及春:趁着春天大好时光。这里诗人用春暗喻大好青春年华。月徘徊:月亮因为我歌而游移不定。徘徊:来回移动。影零乱:因诗人起舞而使身影纷乱。无情游:超然世外、忘却世情的交游。相期:相互约定。邈:遥远。云汉:银河。
  • 10、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 11、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 12、间:一作“下”,一作“前”。

  • 13、《月下独酌》一诗,李白写于唐天宝三年的744年,李白出生于701年,写此诗的这一年李白43周岁,时任唐玄宗的供奉翰林。
  • 1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①。
  • 15、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16、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 17、【月下独酌李白】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 18、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 19、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 20、此诗取名于‘月下独酌’,包含李白最喜爱的两个意象,即月和酒。而二者均有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蕴。如王昌龄《送人归江夏》诗:“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苏轼《送小本禅师赴法云》诗:“孤月挂空碧,是身如浮云。”可见,“月”在中国文人心中一般来说让人产生一种孤寂之感,正如神话传说中那清冷的广寒宫只能存于月亮之上。而酒众人都知它是孤独苦闷时的慰藉之物,同时也知“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结果。
  • 21、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 22、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

  • 23、这首诗大概写于天宝初李白在长安时,因为当时他政治理想没有实现,所以,心中郁闷孤寂,借这首诗一发心中的抑郁之情。《月下独酌》有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人在这首五言古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独自饮酒的场景写得分外热闹,但是,热闹的背后也流露出了他的孤独寂寞,诗人的自娱自乐,让人备感凄凉。但是,从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消极的李白,而是乐观追求自由和光明,豪迈旷达的李白。清代乾隆帝评价说:“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陶潜云‘挥杯劝孤影’,白意本此。”
  • 24、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25、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
  • 26、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 27、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
  • 2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29、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 30、李白怀揣仕途之梦,从四川老家出发,一路走到长安城,但是政治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心情自然苦闷不已。
  • 花间数杯酒,月下一张琴写的是景,有点风花雪夜的味道,有酒有娱乐,有点欢快的意味;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前一句写景,后一句写情,以景衬情,是说的一种孤独寂寞的心情。
  • 31、花间数杯酒,月下一张琴写的是景,有点风花雪夜的味道,有酒有娱乐,有点欢快的意味;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前一句写景,后一句写情,以景衬情,是说的一种孤独寂寞的心情。
  • 32、当代不乐于饮酒,虚名有什么用呢?蟹螯就是仙药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莱。姑且先饮一番美酒,乘着月色在高台上大醉一回。

  • 33、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 34、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 35、无穷的忧愁有千头万绪,我有美酒三百杯多,美酒一倾愁不再回。因此我才了解酒中圣贤,即使酒少愁多,酒酣心自开朗。辞粟只能隐居首阳山,没有酒食颜回也受饥。
  • 36、将:偕,和。
  • 37、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 38、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 39、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 40、我放声高歌,月亮好像流年难舍;我尽情起舞,影子便破碎零乱。
  • 41、《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组诗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深处却有无限的凄凉。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 42、【月下独酌李白】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 43、李白对酒的态度中,常常影射着他的生死观,身处开放包容、繁荣富强的盛唐帝国,他对酒、对死生的态度,虽同受老、庄影响,与魏晋人的生死观有渊源,但又因为儒家思想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成分对当时文人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他追求的一部分。
  • 44、《月下独酌》一诗,李白写于唐天宝三年的744年,李白出生于701年,写此诗的这一年李白43周岁
  • 45、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46、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 47、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 48、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 49、云汉:天河,这里指天上。
  • 50、《月下独酌》组诗是李白的传世名篇之它由四首诗组成,本诗为第一首,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全诗从独酌的孤独写到与月光、影子三人共饮的尽兴;再到分离的悲凉,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知音难觅的悲凉和孤独之感,同时也体现了旷达豪放的情怀,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浪漫的独特风格。
  • 51、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 52、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 53、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 54、《李白月下独酌诗》,草书,印花笺纸本,纵87厘米,横6厘米,现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 55、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
  •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 56、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 57、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 58、清醒时,我和它们共同欢乐,沉睡后,便又各自离散。
  • 59、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 60、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61、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 62、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63、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
  • 64、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65、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 6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67、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 68、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 69、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 70、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 71、第二首诗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接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
  • 72、"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

  • 73、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 74、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 75、旷达乐观的话,都只是强自宽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弥激。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
  • 76、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 77、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 78、第四首诗借用典故来写饮酒的好处。开头写诗人借酒浇愁,希望能用酒镇住忧愁,并以推理的口气说:“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接着就把饮酒行乐说成是人世生活中最为实用最有意思的事情。
  • 79、这首诗是李白于天保三年在长安写的。当年春天,贺知章请度为道士,玄宗许其还乡。李白送贺知章归越。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此诗应是写于这段时间。
  • 80、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 81、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 82、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 83、及春:趁着春光明媚的时候。
  • 84、《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85、第三首诗开头写诗人因忧愁不能乐游,所以说“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诗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接着诗人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并得出“此乐最为甚”的结论。诗中说的基本是旷达乐观的话,但“谁能春独愁”一语,便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悲观情绪。
  • 86、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 87、"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 88、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89、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 90、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 91、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
  • 92、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93、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 94、译文在鲜花丛中置一壶酒,自斟独饮,没有亲朋好友相陪。
  • 95、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 96、在一个寂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坐在庭院中,望着皓月,喝着闷酒,一股春愁油然而生,于是他趁着酒意,感慨地写下了《月下独酌》。从这一点看,如果说月亮是他的知己,酒便是缓解苦闷心情的最佳方式。
  • 97、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
  • 9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下独酌四首
  • 99、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 100、月下独酌
  • 101、清·沈德潜:“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