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的诗

  • 1、乍雨还晴近禁烟,踏青人憩楚江边。
  • 2、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4、译文:宫中把新火赐给大臣,大臣们闲来无事以蹴鞠为乐。
  • 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6、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 7、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 8、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 9、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 10、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 11、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 12、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 13、此词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的美,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 14、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 15、清明节,旧时风俗为人们扫基祭祖的日子,最易触发客居在外的游子的乡思。这首诗所抒写的心情也是如此,它表现得特别含蓄委婉、曲折隐微,在律诗中也是一种格调。
  • 16、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 17、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这首诗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情景。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 18、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
  • 19、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 20、耕作的农民都被召去打仗了,无数田地无人耕种一片荒芜。
  • 21、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 22、这里并不是说通俗易懂是坏事,但是确实也不符合杜牧的诗歌风格,反而和白乐天的诗歌风格很相似。这种让老太太也要读懂的风格一直持续到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 23、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 24、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 25、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 26、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 27、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 28、是否相信远方终有他的身影
  • 29、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 30、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 这首小令表现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和失意的情怀;也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写照。
  • 31、这首小令表现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和失意的情怀;也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写照。
  • 32、红杏在二月开放,清明节是在三月份,时序在向前推移,春光逐渐消逝。“一霎”二字,透露了对幸福、欢乐消逝得快速的伤感,也是对失去的美好生活的留恋。
  • 33、译文: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时节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晚上归家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
  • 34、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 35、清明时节,坟前扫墓,泪雨滂沱;扫墓后,坟头依旧清冷,而归家的儿女们已在灯前嬉戏。珍惜生活、珍惜时光吧,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 36、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 37、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 38、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 39、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 40、【有关清明的诗】旅游忽过清明节,百感中来与愿违。
  • 41、往期: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 42、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 43、这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清明诗。清明时节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
  • 44、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 45、短短二十八字,却写透了清明时节人们凄迷纷乱的心境。最后两句尤为后人称道,其“杏花村”一语本指杏花深处的村庄,并非特称,但影响所及,后世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 46、【有关清明的诗】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 47、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 48、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 49、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 50、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 51、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 52、晚唐诗人杜牧,是一位为人刚直、情致豪迈、敢论列大事、指陈利弊的文士,初年他有些怀才不遇,后遇宰相李德裕的赏识,才委他依次做了黄、池、睦、湖四州刺使,每任时间都不长。他活了年近五十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
  • 53、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 54、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 55、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56、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 57、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 58、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 59、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 60、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 61、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 62、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 63、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 64、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
  • 65、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66、宋代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67、总监制/单庆责编/刘文韬编辑/贺绿原制作/马俊
  • 68、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 69、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何梦桂《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
  • 70、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71、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 72、杜牧,唐京兆万年人,字牧之。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他也是语文书的“常客”,入选教材的有《泊秦淮》、《赤壁》、《阿房宫赋》等作品。
  • 73、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 74、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 75、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 76、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

  • 77、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
  • 78、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 7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 80、译文: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一片。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独坐空堂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 81、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 82、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与行清的好时段。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 83、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 84、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 85、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 8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 87、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
  • 88、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清明》
  • 89、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 90、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 91、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 92、执宪纠奸邪,刊书正讹谬。茂才当时选,公子生人秀。
  • 93、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 94、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
  • 95、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 96、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 97、罗继祖《清明》绝非杜牧诗社会科学战线,1995:
  • 98、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 99、此诗中诗人于清明时节触景伤情、感慨万千,畅叙漂泊之凄苦。令人忍不住想起诗人的另一联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100、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 101、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