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优选100个)

  • 1、经历了几年担惊受怕和浪迹漂泊,李清照已尝尽人生的悲凉苦痛,在步入老年时,突然得到一个男人的“真心”关爱,一向多愁善感的李清照为之感动了,姐弟俩商量后,李清照和张汝舟走到了一起。
  • 2、词人似乎不想沉湎于这种哀痛的情绪中。于是在下片,她想走出去,走出这个环境中,让自己换换心情,让自己振作起来,让生活过得鲜亮一些。
  • 3、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 4、而此时,她经历了国家的毁灭,恩爱丈夫的离世,再婚、离婚的风波,这苦难实在太多了。即使她想倾诉这无尽的苦楚,但万语千言一起涌上心头时,话还没有说出口,泪水早已潸然而下。“欲语泪先流”,欲语终究无语,这无声的眼泪才是最沉痛的情感。
  • 5、⑴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
  • 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离婚,她情愿承受牢狱之苦。尽管李清照在狱中九天就被释放,但这场仅持续一百天的婚姻,却给她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那一年,李清照49岁。
  • 6、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离婚,她情愿承受牢狱之苦。尽管李清照在狱中九天就被释放,但这场仅持续一百天的婚姻,却给她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那一年,李清照49岁。
  • 7、下片讲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 8、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 9、【李清照武陵春】陆游著,马亚中、涂小马校注《渭南文集校注》卷三十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03页。
  • 10、⑹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会。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
  • 11、李清照的收获是可以借词排解心中的苦闷。《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
  • 12、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 13、双溪在金华的城南,一个叫东港,一个叫南港。《浙江通志》当中,有讲“东港源出于东阳县的大盆山”。
  • 14、形似蚱蜢的小船。古诗词中的作者常用“舴艋舟”形容小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译文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 15、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16、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 17、词的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上片主要描述了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

  • 18、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 19、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 20、⑹说:一作“道”。“尚好”:一作“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 21、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
  • 22、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
  • 2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 24、象征了人生欢乐时光的逝去,其时,诗人正处在国破家亡的悲惨处境,丈夫去世,自己流离失所,无依无靠。
  • 25、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 26、听说南郊的双溪是个春游的好去处,李清照也想去泛舟溪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那是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少妇时期的李清照,她是那么喜欢泛舟出游。然而,这个念头只在她的头脑中一闪,就被打消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尖尖、窄窄的小船,怎能承载了这么多愁苦啊?一个“拟”字,仅停留在想象中。
  • 27、⑸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 28、大锦囊,110个常用词牌,助你踏上写诗之路,让你填词游刃有余!
  • 29、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译文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 3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 31、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 32、《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 33、从节令来说是暮春季节,风停了,花都落到地面上来了。“日晚”是时间很晚了,还懒得梳头,是一种反常,这两者的意境与《凤凰台上忆吹箫》有几分相似。
  • 34、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 35、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 36、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37、二家破寡居之苦。彼时家乡沦陷,丈夫病故,文物丧失,内心的凄苦可想而知。“南来尚怯吴江冷,北去应悲易水寒”,北方有家归不得,只好在南边求得一处安身之所。而且,在这之前,失去丈夫又没有子女的李清照孤苦无依,答应了以前与他们夫妇颇有些交情的小官吏张汝舟的求婚;张却只是觊觎她的收藏,当发现李清照已没有多少财物时,便丑态毕露,甚致拳脚相加;李清照冒着坐三年牢狱的风险告发张徇私舞弊,骗取官职的罪行,并提出离婚。虽然在亲友的大力营救下只下狱九天就获释,但相信这段经历会是她心底永远的伤

  • 38、原来,张汝舟早就知道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他猜想李清照手里一定有很多值钱的宝贝,娶到李清照,就等于娶回了那些宝贝。其实,李清照和赵明诚收集的珍宝,大多数都在逃难的途中丢失了,剩下的只不过是一点点,而李清照却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想要让她吐出这些宝物,简直比登天还难,张汝舟心里惊呼上当。他开始撕掉虚伪的面纱,露出了卑鄙无耻的嘴脸。他先是对李清照冷眼相对,恶语相向,后来竟然是拳脚相加,市井无赖的本性一展无遗。
  • 39、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 40、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 41、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
  • 42、三身世飘零之痛。李清照出生于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家中藏书甚丰,文学氛围浓厚,可谓是书香门第。自小耳濡目染,环境熏陶,加之李清照聪慧过人,“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到了后来,更是贵为“词国皇后”,“词压江南,文冠塞北”。但是却大半生饱受飘零之苦之艰,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悲宋室之不振,叹自身之孤苦。结语:这样的“愁”,真是大愁里有小愁,愁上加愁,怎么能是双溪那一叶小蚱蜢舟所能载动?李煜的亡国之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
  • 43、⑺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唐张志和《渔父》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 44、《武陵春·春晚》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 45、wénshuōshuānɡxīchūnshànɡhǎo,yěnǐfànqīnɡzhōu。
  • 46、【李清照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47、wù shì rén fēi shì shì xiū,yù yǔ lèi xiān liú。

  • 48、我们再来细看看她《武陵春》里的“愁”:
  • 49、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 50、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
  • 51、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 5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53、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 54、⑺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
  • 55、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 古代写“愁”的诗句不少,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相见欢》中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以丝喻愁。李白则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地表现了愁思之绵长,愁在诗人眼中有了长度。李清照将“愁”载到船上,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中,又有夸张的成分,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可感的物质,化无形之愁为有重量的实物,将愁写得具体,愁有了重量,重到连船都载不动,可见愁之沉重。将愁写得具体可感感的不只李清照一人。在李清照之前,苏轼《虞美人》中有“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李清照此
  • 56、古代写“愁”的诗句不少,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相见欢》中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以丝喻愁。李白则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地表现了愁思之绵长,愁在诗人眼中有了长度。李清照将“愁”载到船上,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中,又有夸张的成分,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可感的物质,化无形之愁为有重量的实物,将愁写得具体,愁有了重量,重到连船都载不动,可见愁之沉重。将愁写得具体可感感的不只李清照一人。在李清照之前,苏轼《虞美人》中有“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李清照此
  • 57、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58、一亡国沦落之恨。当时金人进犯,国家败亡,靖康之变亦是之耻,虽说有南宋撑着半个宋朝,但这何尝不是所有宋人的屈辱,况且就这半个宋朝,还一味地言和苟安。李清照虽为女子,却是女中丈夫,不然何以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慷慨激昂的诗句?
  • 59、词的上片,短短四句,简单直白,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雕琢的语句,却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 60、说:一作“道”。“尚好”:一作“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 61、拟:准备、打算。轻舟:一作“扁舟”。
  • 62、《武陵春》下阙以“闻说”、“也拟”、“只恐”六字点出内心复杂的情感,“闻说”后有惊喜,有心动,“也拟”是已经打算春游散心,“只恐”表明了自己的担忧,春游可谓是一波三折。六字既使人感受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又令人不由得猜想词人复杂的情感。“春尚好”是美景与内心的沉重形成强烈对照,作者想到春光尚好,打算“泛轻舟”,但内心痛苦,实在无心赏景,经历内心的挣扎,最终赏春光并未成行,原因竟是担心双溪的小舟载不动内心的愁苦。此句是作者直抒胸臆的点睛之笔。
  • 63、“知人论世”探求“愁”的根源,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愁”涵义更广更深。这是《武陵春》中“愁”的第三重境界。
  • 64、主旨就是春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 65、单就李清照词中的“愁”而言,不同时期的作品,愁的滋味亦不同。《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暂时的别愁。《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沉重的离愁,尚可直抒胸臆话愁情。到了写作《声声慢》时,“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不再是直抒愁情可以了结的了,愁可谓是无穷无尽。
  • 66、女人嘛,心上人不在懒得梳头。现在的女孩子如果重视你一般都要提前洗个头再见你,古代嘛就梳了头再见你。
  • 67、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自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

  • 68、李清照的《武陵春》全词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 69、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70、我们要了解一个人,要论述他的时代背景。知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就很注重“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他曾在《余映潮谈阅读教学》一书中主张要注重课前的铺垫,包括作者和写作背景的铺垫。“知人论世”的方法在古诗词学习中意义非同一般,教师在进行《武陵春》教学时,对词进行鉴赏,需要了解这个人的经历、性格品性以及时代背景,李清照借助《武陵春》要抒发什么思想感情是由她的人生经历决定的,是与她周围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沿着这个思路深究下去,发现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愁”内涵丰富。
  • 71、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就说:“‘载取暮愁归去’相反,与‘遮不断愁来路’、‘流不到楚江东’相似,分帜词坛,孰辨雌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也说:“又凄婉,又劲直”。杨慎也说到:“秦处度《谒金门》词云‘载取暮愁归去’、‘愁来无著处’是从此翻出。”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又:“此盖感愤时事之作。”吴衡照的《莲子居词话》也评最后说:“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
  • 72、王步高,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聘兼职教授,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本栏目近期内容选自其国家级精品课程“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精华部分。
  • 73、李清照《武陵春》词如下 :
  • 74、
  • 75、在内容上:李清照的愁,思念丧夫之愁;李煜的是亡国之愁。写法上:李清照的是夸张的写法,来写愁之多;李煜的是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江水来比喻,以说愁之多。
  • 76、wùshìrénfēishìshìxiū,yùyǔlèixiānliú。
  • 77、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 7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 79、作者介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80、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 古人云:文似看山喜不平。这首词就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上片的“尘香”、“倦梳头”给人造成了一定的“误解”或故意设置疑问,经过我们的分析,正确的解释被呈现出来。从上片某句“欲语泪先流”的悲伤,到下片首句“双溪春尚好”的短暂轻盈,再到末句“载不动许多愁”的无尽愁绪,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既巧妙地写出了女词人微妙的心理变化,又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和感同身受的哀叹。
  • 81、古人云:文似看山喜不平。这首词就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上片的“尘香”、“倦梳头”给人造成了一定的“误解”或故意设置疑问,经过我们的分析,正确的解释被呈现出来。从上片某句“欲语泪先流”的悲伤,到下片首句“双溪春尚好”的短暂轻盈,再到末句“载不动许多愁”的无尽愁绪,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既巧妙地写出了女词人微妙的心理变化,又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和感同身受的哀叹。
  • 82、——李清照《武陵春》中“愁”
  • 83、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 8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85、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
  • 86、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87、根据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考订,这首词作于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写在金华,“金华”就是现在的浙江金华。而且这首词里明明白白提到“双溪”,“双溪”就是金华的两条河。

  • 88、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武陵春:词牌名。又名《武林春》、《花想容》。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武陵春,词牌名。源自陶潜《桃花源记》载武陵渔人入桃花源故事。双调小令,正体49字,上下各4句3平韵。
  • 89、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
  • 90、fēnɡ zhù chén xiānɡ huā yǐdu jìn,rì wǎn juàn shū tóu。
  • 9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这里,千古易安的才情再次显现。
  • 92、双本精装,双色印刷,天作之合。
  • 93、李清照李清照诗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
  • 94、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的《武陵春》全文及注音如下:
  • 95、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在群星璀璨的宋词中,易安词独树一帜,“别是一家”,人称“易安体”,“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中“男有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 96、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 97、提示:请点上方蓝字↑↑楷书行书硬笔书法订阅关注

  • 98、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99、fēnɡ zhù chén xiānɡ huā yǐ jìn,rì wǎn juàn shū tóu。
  • 100、综上所述,《武陵春》是字字血泪,处处露愁情,课堂教学时分层次探析“愁”,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现。《武陵春》一词是名篇经典,对这首堪称典范的词的思想感情深入探究是必要的,也是意义深远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