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九十九句)

  • 1、⑹、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 2、⑶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 4、⑸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是什么意思?
  • 在你的建议下,班级决定举行“诗歌朗诵会”,请简要介绍一下朗诵会的程序。
  • 6、在你的建议下,班级决定举行“诗歌朗诵会”,请简要介绍一下朗诵会的程序。
  • 7、★第一部分:课内研读赏析
  • 8、《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 9、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 10、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 11、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 12、《天净沙秋思》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图,渲染了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点明主旨。
  • 13、《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小学能完成前一任务,初中能完成后一任务。
  • 14、赏析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 15、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 16、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杜牧。
  • 17、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 18、②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 19、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 20、A.诗歌作者曹操,是东晋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 21、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 2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 23、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 24、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三国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次①北固山②下王湾客路③青山④外,行舟绿水前。潮平⑤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⑥,江春入旧年⑦。乡书⑧何处达?归雁⑨洛阳边⑩。①:住宿,此指停泊;②:在近江苏省;③:旅途;④:指北固山;⑤:潮水涨满时。⑥:夜将尽未尽的时候;⑦: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旧年:未尽的一年;⑧:家书;⑨:春天北归的大雁;⑩:唐代口语,意同“处”泛指某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2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 26、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 27、背诵《观沧海》,完成下题。
  • 28、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说它新,就新在诗人想象奇特上。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愁心”带到夜郎去。这是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比

  • 29、下面以课后“思考探究”习题为例加以申说。
  • 30、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引导学生体会“杨花”“子规”的深意,这是初中教学才有的任务。
  • 3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引导学生体会“杨花”“子规”的深意,这是初中教学才有的任务。
  • 32、示例: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涌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 33、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34、⑴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 35、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 36、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 37、这两句炼字讲究,意境开阔。“平”“阔”“正”“悬”四个字用的极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春潮涌涨,江水浩渺,风帆鼓吹,船上人的视野也因此开阔,诗的意境也由此显得恢弘壮大。
  • 38、《天净沙·秋思》寓情于景,通过描绘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现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 39、“次”的意思是:。次北固山下,就是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 40、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 41、《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 42、参考答案: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这样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也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被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 4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44、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 4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 46、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乡愁。
  • 47、——杨花,子规的啼鸣。
  • 48、“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 49、在这次综合性实践学习中,你准备建议开展哪些活动?
  • 50、①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 51、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
  • 52、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用“/”划分。
  • 53、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 54、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55、
  •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 56、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 57、发挥想象,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 58、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59、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 60、李白(701-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有《李太白文集》。
  • 61、号,是我国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 62、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 6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小题。
  • 64、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叙写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同时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 65、【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语言精妙,意蕴深远,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 66、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 67、《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 68、《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

  • 69、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 70、★第二部分:对比阅读赏析
  • 71、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 72、第一空:《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明了游子的身份。游子漂泊天涯,身边只有一匹消瘦的老马相伴,孤独凄凉,又因为思念家乡而柔肠寸断。《枫桥夜泊》诗题中的“夜泊”一词即点明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处境。诗人因为思念家乡而夜不成眠,只有月光与渔火与他相伴。所以这两诗曲和诗都刻画了漂泊孤独的游子形象。
  • 73、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 74、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
  • 75、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76、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 77、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 78、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 79、【古代诗歌四首】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80、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 ⑶诵读: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小令
  • 81、⑶诵读: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小令
  • 82、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 83、⑷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 84、翻译: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 85、“”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86、七年级上册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 87、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 88、①《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 8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 90、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 91、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⑵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92、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 93、本题考查学生描述画面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尽量细致生动。这句话是写黄鹤楼前鹦鹉洲的景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树”与“草”以及表现其特点的字词,重点理解“历历”“萋萋”两词的意思,描述画面内容。
  • 94、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
  • 95、《天净沙·秋思》中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 96、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 97、“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 98、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 99、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