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99句)

  • 1、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也有学者认为是镜子,指像鉴一样可以照人。
  • 3、《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4、点击小喇叭收听/记得分享给小伙伴哦

  • 5、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 与你一起品读古诗词中的格言警句
  • 6、与你一起品读古诗词中的格言警句
  • 7、他又不是让你成为老学究,他讲究变通,《春秋》读起来太难,有些地方不关涉大义的也可以跳过去。有时候他还是会强调正面强攻,就像攻城,只要把一面攻破,这城就是自家的了。看文如捉贼,细枝末节处亦需留心。
  • 8、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首站来到被称为朱子理学“摇篮”的武夷山,这里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生活长达四十余年的地方,他在这里著书、讲学。如今,习总书记在这里听孩子们吟诵着他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出自于朱熹的《观书有感》,它道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句古诗。
  • 9、【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 10、现在正值暑假,是各类安全事故的高发期,父母一定要提高对孩子的保护力度,也要最大化的增强孩子的自我防护意识。
  • 11、朱熹,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2、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 13、这首诗情致高雅,蕴含哲理,借自然之景抒发读书之得,堪称宋代哲理诗的佳作,广为吟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 14、但是看客不知不察,也以道学先生称呼这些人。这种假道学听了更高兴,他们喜欢别人称自己为迂儒,自己便可以真正去做些偷鸡摸狗这种老行当。等事情败露,宋儒便又被迁怒。这是严复写的他那个时代的情况。

  • 15、将此道理推及读书之中,一个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 16、蒙冲巨舰一毛轻。
  • 17、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 18、朱熹(113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别称紫阳先生。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9、诗题《观书有感》,顾名思义,是诗人描写读书时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鉴”一种说法是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喷子,另一种说法是指镜子。中国南方村落中,随处可见的小池塘,到了诗人笔下却别有一番寓意,虽然只有半亩大小,却不是一池死水,诗人巧妙地运用“鉴”字,将“小池塘”比喻成“镜子”,照映着天光云影。
  • 20、“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而意在表明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 21、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 22、如何寻找你的“源头活水”?
  • 23、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 24、【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这首诗出自宋代学问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

  • 25、“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 26、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 27、>本系列文字均摘自《诗歌与道德名言》一书,联合撰稿人:莫砺锋、李南晖、徐国荣、郝润华、张智华、殷祝胜、党银平、胡传志、路成文、吴正岚、孙立尧。
  • 28、★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源头之水一样。
  • 29、该句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全诗原文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30、这首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
  • 如许:如此,这样。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 31、如许:如此,这样。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 32、说到科学系统的儿童安全教育,优爸最想给大家推荐这一套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推荐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系列绘本,它涵盖了儿童被拐、校园欺凌、儿童性侵、儿童走失、坏人诱骗等儿童安全问题,用惟妙惟肖的插画,生动易懂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故事,让孩子温和的了解安全隐患,学会自我保护!
  • 33、这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 34、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 35、“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为"发音是四声。出处:这句诗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作者简介:朱熹,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原诗全文如
  • 36、guān shū yǒu gǎn观书有感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 ,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wèn qú nǎ dé qīng rú xǔ ? wè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37、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等。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著名理学家。孔孟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人尊之为“朱子”。
  • 38、大才子朱熹的这句诗的基本意思是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我想老师也是想让你们要不断进取,吸收新的知识,不能固步自封。
  • 3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40、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 41、第一句觉得不通,就查了下,朋友圈和网上,乌央乌央都是“慧当悭”。
  • 42、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 43、读书理会道理,只是将勤苦捱将去,不解得不成。文王犹勤,而况寡德乎?今世上有一般议论,成就后生懒惰,如云“不敢轻议前辈”,“不敢妄立论”之类,皆中怠惰者之意。前辈固不敢妄议,然论其行事之是非,何害?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尔。将诸家说相比并,以求其是,便是有合辩处。
  • 44、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 45、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 46、他还强调必须下笨工夫,但不是强记。读一件就要精一件,一件看得精,其他书也易看。莫要泛泛看,那就成了依靠堆砌书来显示自己的广博,放下书,仍然是茫然无知。“前辈以至敏之才而做至钝工夫,今人以至钝之才而欲为至敏之工夫,所以程子曰:參也,竟以鲁得之。”
  • 47、徐彩丽,罗田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周浪芹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获县级“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县“十佳教坛新秀”、县“学科优秀教师”、县“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 48、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 49、宋朝有一个流传民间的故事,倒多多少少反映了一个侧面。传说中,金山寺住持佛印与黄鲁直、苏东坡友善,一日相会,佛印说:“吾得桃花醋,甚美。”取而共尝,皆皱眉,时人称为三酸。后人演化为,儒家认为醋是酸的,佛家认为是苦的,道家认为是甜的。认为酸的,自然要面对人生,正面出击,他求的是现世的当下。认为是苦,自然要普度世人,所求来世。认为甜,是从人生更终极的意义上去体会,终归是甜的,他解决的是现世的末端。
  • 50、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 51、渠:它,此指方塘之水。
  • 52、朱熹(113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 53、去找纸本出处,没想到“读秀”上的出版物也都如出一辙。
  • 54、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一样可以照人。“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为:因为。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如此,这样。清:清澈。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

  • 55、点这里成为优爸课堂VIP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5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57、“程门问学”新开“修身诗课”栏目
  • 58、题图:选自《日诵2017》,蔡志忠绘
  • 59、确实,小到个人的读书学习,大至国家民族的开拓奋进,哪件事情不是这样呢?书如池水,有源则长。
  • 60、昨天小满,很多“小满”诗又被翻出来。有人来问这首。
  • 61、大家好!欢迎来到古诗微课堂。
  • 62、对于今天的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宋儒、明儒、孔子,他们主张什么,已经不太清楚明白,曲解更成常事。那么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 63、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 64、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书中的知识就像有源头的活水一样,源源不断。

  • 65、读书的方法之一是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何循序渐进?朱子认为要量力所至,约其程课。也就是不要拔苗助长。他反复强调读书莫要贪多,这是喜欢读书的人常常犯的毛病,这种人常常贪多务广,往往还没有开个头就直接跑到结尾处,探寻其终,还没真正了解,又转了方向,“虽复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趋迫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看上去一天天特别忙,其并没有真正的体会。
  • 66、意思是:昨天晚上江边春水大涨,那艘巨大的船在大涨的水中就像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推不动它,今天在水中却能自在地穿行。
  • 67、最后想说的是对宋儒或者整个儒家的误解。晚清严复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他说:试思以周、程、朱、张、阳明、蕺山之流,生于今日之天下,有益乎?无益乎?吾知其必有益也。其为国也忠,其爱人也厚,其执节也刚,其嗜欲也澹。此数者,并当世之所短,而宏济艰难时所必不可少之美德也。使士大夫而能若此,则支那之兴,殆不须臾。方且尸祝之、呼吁之,恨其太少,岂恨其多哉!
  • 68、意思: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 69、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 70、问渠,渠:指水塘;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 71、唐诗喜欢言情,宋诗擅长说理。作为理学大师的朱熹,写起诗来,更要讲一番道理。所谓“观书有感”,就是由读书而心生感慨,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诗歌说,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天空的光彩和云朵的影子,一起都在镜子中荡漾。如果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活水啊。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池塘,实际上写的是读书,用池塘的清水,来比喻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才有可能不断地得到新学问、新发现。
  • 72、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 73、源头活水,是中国诗文中常用的一句成语,出自于宋代朱熹的“为有源头活水来”之句。在我国民间另有关于“源头活水”的神话。源头活水,是一句常用成语,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由来据说是南宋年间,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嵩县看了源头活水,深有所悟,并一气呵成,还写下了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74、此诗中,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 75、其实朱熹《观书有感》还有另外一篇:
  • 7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方塘水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诗人放开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 77、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 78、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02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0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0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05好乐无荒,良士休休|06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07身贵心弥下,功多口不言|08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09失既不足忧,得亦不为喜|10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11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12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13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14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15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16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1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 79、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 80、挥泪别痴心,只怨情长天未怜。真爱永不悔,盼君忆我千百世。再续未了缘,自古英雄出少年,似水红颜惹人怜;今生情尽空悲切,来世再续未了缘。
  • 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 ,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 81、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 ,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 8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83、这两句诗的意思为: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 84、本词作者为南宋朱熹,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如此清澈,那是因为有活水源源不断的从源头流入方塘

  • 85、逆者,等待的意思。就是在前面等一个人,他若没来,你一定要耐心等,将来自然有来的时候。他没来,你却心里急迫,然后跑回去找他,就不是“以意逆志”,却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牵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思中来,终无进益。
  • 8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 87、《观书有感》,顾名思义,就是谈读书的感受。用诗来表达读书的感受,稍不留神,就会落入为说理而说理的俗套。大学问家朱熹却另辟蹊径,借眼前之景说读书感受,喻理于景,让人耳目一新。
  • 88、周浪芹名师工作室开设“名句欣赏”栏目,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温润心灵、滋养精神,实现文化复兴和传承。
  • 89、《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90、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 91、★渠:这里指方塘之水。
  • 92、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 93、那:同“哪”,怎么,如何。
  • 94、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 95、朱熹观书有感带拼音版
  • 96、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 97、bànmǔfāngtángyījiànkāi半亩方塘一鉴开,tiānguāngyúnyǐnggòngpáihuái天光云影共徘徊。wènqúnǎdéqīngrúxǔ问渠那得清如许?wèiyǒuyuántóuhuóshuǐlái为有源头活水来
  • 98、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 99、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是精美绝伦的王冠,那么古诗就是王冠上璀璨夺目的那颗明珠。中华古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凝聚了前贤先哲的智慧,浓缩了华夏文明的思想精华,它是我们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特征,都有着深刻又广泛的影响。一句话,古诗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