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1、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 2、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 3、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李白《月下独酌》
  • 4、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
  • 5、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李白《塞下曲六首》
  •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 6、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 7、《独坐敬亭山》的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抬头仰望天空,只见(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
  • 8、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李白《江南春怀》
  • 9、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李白《姑孰十咏》

  • 10、望天门山和独坐敬亭山是李白人生不同的阶段写的诗。《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希望能帮助到你
  • 11、《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独坐所见,三四句独坐所感,曰“两不厌”,便觉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风神,有非尘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灵乎?
  • 12、当时诗人很孤独,自己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因为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所以,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 13、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夏日山中》
  • 14、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 15、《唐诗真趣编》:鸟尽天空,孤云独去,青峰历历,兀坐怡然。写得敬亭山竟如好友当前,把臂谈心,安有厌倦?且敬亭而外,又安有投契若此者?然此情写之不尽,妙以“两不厌”三字了之。为“独坐”二字传神,性灵结撰,无复笔墨痕迹。
  • 16、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 17、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李白《宿巫山下》
  • 18、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李白《江南春怀》
  • 19、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 20、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 21、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 22、(排名不分先后,仅为阵容展示,
  • 23、《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独坐所见,三四句独坐所感,曰“两不厌”,便觉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风神,有非尘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灵乎?
  • 24、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李白《金陵望汉江》
  • 25、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李白《游泰山六首》
  • 26、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李白《游泰山六首》
  • 2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 28、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李白《别韦少府》
  • 29、李白写《独坐敬亭山》的背景: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 30、《dú zuò jìng tíng shān 》(táng)lǐ bái
  • 3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独坐敬亭山
  • 32、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33、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李白《秋浦寄内》
  • 34、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35、《怨旷思惟歌》——千载琵琶作胡语
  • zhîng niǎo gāo fēi jìn ,gū yún dù qù xián
  • 36、zhîng niǎo gāo fēi jìn ,gū yún dù qù xián
  • 37、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李白《夜别张五》
  • 38、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李白《古朗月行》
  • 39、《唐诗归》:钟云:胸中无事,眼中无人。钟云:说出矣,说不出。谭云:“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萧条零落,沿袭可厌,惟“相看两不厌”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则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结,岂许俗人浪识!

  • 40、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 41、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独坐敬亭山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
  • 42、《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43、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
  • 44、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
  • 45、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李白《游泰山六首》
  • 4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 47、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 48、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厌,在诗中是“满足”的意思。
  • 49、《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红杏尚书佳曲获良缘

  • 50、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 这首《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 51、这首《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 52、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 53、【独坐敬亭山李白】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 54、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 55、相思杳如梦,珠泪湿罗衣。李白《学古思边》
  • 56、李白被这里的幽静吸引了,他顺着山路继续往上走,腰间的酒葫芦叮叮当当地响着,清脆的声音在寂静的山林空谷中回响。越往上走,山越陡,林越静,李白走到一片视野开阔的空地上坐下来。他向四周望去,连绵起伏的山头,远远近近,一个挨着一个,在他面前依次铺开,那层层叠叠的颜色,让他的眼前变得迷离起来。红的是枫叶,绿的是松树,黄的是梧桐,敬亭山的秋天好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
  • 57、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独坐敬亭山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
  • 58、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 59、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李白《游泰山六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