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考就诗赋,诗赋得分高的,才能参加后面的试策和帖经两场考试。诗赋成绩不好就直接凉凉了,直接被淘汰了。

  • 1、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 2、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3、崔颢,少年时代居住在河南开封。关于他离开河南老家,赴长安科考,得中进士的时间有多种说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内注,“唐司勋员外郎崔颢开元十年进士”。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说他“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明正德十年刻《崔颢诗集》则注“开元十二年姚重晟下进士”。
  • 4、洞中铿鋐落门关,缥渺入石如飞烟。
  • 5、赏析本诗的头两句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前一句写仙人子安或费文韦乘鹤登仙的故事,后一句写仙人已去,楼阁还在,并因此得名。这两句有虚有实,前句是虚,后句是实,且以虚写实。第三句肯定黄鹤不会再来,楼阁虽有其名,而无其实。第四句表面黄鹤仙人去后,岁月漫长,天上只有白云独自悠悠飘荡,想找黄鹤为伴,自不可得。这两句似有世事茫然,惆怅失意之叹,情绪比较低沉。
  •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乘:驾。空悠悠:深,大的意思。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 6、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乘:驾。空悠悠:深,大的意思。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 7、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 8、《望黄鹤楼》
  • 9、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 10、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着履音空山。
  • 11、赏析本诗的头两句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前一句写仙人子安或费文韦乘鹤登仙的故事,后一句写仙人已去,楼阁还在,并因此得名。这两句有虚有实,前句是虚,后句是实,且以虚写实。第三句肯定黄鹤不会再来,楼阁虽有其名,而无其实。第四句表面黄鹤仙人去后,岁月漫长,天上只有白云独自悠悠飘荡,想找黄鹤为伴,自不可得。这两句似有世事茫然,惆怅失意之叹,情绪比较低沉。
  • 12、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13、《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袆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袆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袆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袆、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 14、朗读,陶冶情操,升华修养!
  • 15、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
  • 16、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 17、而就得名论,黄鹤楼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滕王阁所难于匹敌。本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观寥廓天宇所见所感。

  • 18、此诗以充满遐想的“诗人骑鹤”故事开头,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神话色彩。而这位仙风道骨的昔人已经离去,空余黄鹤楼。一个“空”字,暗示了诗人心里对这座富于传说的黄鹤楼的憧憬和看见空楼时的怅然若失。
  • 19、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 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 20、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 21、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 22、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 23、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原执鞭。
  • 24、《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 25、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原执鞭。
  • 26、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 27、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 28、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 29、但是接下来到了第三联,到了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就是律诗中典型的对句了,为什么呢?因为它写到空间啦。从天际收回目光,从时间的长河里收回思绪,你就会发现在阳光照耀下,在江面反衬下,对面晴川园的碧树历历在目,而鹦鹉洲上的芳草则萋萋采采,繁茂无比。这里萋萋我们讲过《诗经.蒹葭》,“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都是草木繁盛之貌,所以虽然写到鹦鹉洲,既然有芳草萋萋,所以崔颢也未必是以祢衡的命运自喻。
  • 30、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 31、洞中铿鋐落门关,缥渺入石如飞烟。
  • 32、或取而有众忿喧,讼归有司令几年。
  • 33、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解释: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 那么崔颢的这首诗为什么他的后半段用律诗的写法呢,前半段要用古体诗的写法来创作呢?这就说到第三个千古争讼的问题了,就是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他的内容和他的情感,情绪指向到底是怎样?这一点的争议啊,事实上在诗史上、在研究者里头,其实争议的、争论的比头两点还要大。
  • 34、那么崔颢的这首诗为什么他的后半段用律诗的写法呢,前半段要用古体诗的写法来创作呢?这就说到第三个千古争讼的问题了,就是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他的内容和他的情感,情绪指向到底是怎样?这一点的争议啊,事实上在诗史上、在研究者里头,其实争议的、争论的比头两点还要大。
  • 35、所以前四句为什么要用古体?为什么说金圣叹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就是,这样才能体现出毫无拘束,一下子就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尤其是时间的局限。事实上,盛唐、唐诗也一直在面对着时空与心灵的问题。所以虽然“黄鹤一去不复返”,连用六个仄声,而“白云千载空悠悠”,居然以三平调煞尾,但你念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牵强,一点都不觉得别扭,就觉得这十四个字好像是一个长句,一气贯穿,因为他一下子把时空尤其是时间长河勾连了起来,仿佛一下子那种情感一泻千里而出。
  • 36、不会是高中考试题目吧好久不做了再发挥发挥当年做试卷的灵感吧,希望让你满意前者表示是“只,唯”的意思,后者是“空荡,空旷”的意思;前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感之情,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情感描绘的淋漓尽致后者的空描绘的是一幅景象,空荡荡的白云,寓情于景“愁”字诗人借景抒情,在黄鹤楼所看到的一切萧瑟之境,无不诱发了诗人那颗“愁心”,”日暮乡关何处是”,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白云空悠悠,心也空悠悠,远处的家乡啊,到底在何处;“烟波江上使人愁”,浩渺烟波,一派瑟瑟,独身一人在这浪涛上,怎能不使人愁啊。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 37、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 38、出自:《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文:
  • 39、《送康太守》
  • 40、内容来源:21世纪英语网。
  • 4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分,最容易生出旖旎的愁思。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面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也暗合了开头时怅然若失的心情。
  • 42、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
  • 4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44、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 4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46、《菩萨蛮黄鹤楼》
  • 47、其实,我个人倒认为这正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文脉千古相传的一个特点所在。我在讲李白的《静夜思》里就讲过了,我们就是李白,李白就是我们。诗歌流传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全民参与的二次创作的一个过程,这正体现了华夏文明的文脉,文脉延续、薪火相传中的那种全民融入的特点,这也是它的生机和活力所在。不过话说回头,虽然从版本的角度,从文献的角度确实“昔人已乘白云去”的可能性更大,但是我个人倒觉得金圣叹的分析有一点特别值得欣赏的地方,就是因为这首诗它是变体的七律,我们知道它是古体加律体的糅合的变体七律。那么前四

    而就得名论,黄鹤楼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滕王阁所难于匹敌。本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观寥廓天宇所见所感。
  • 48、而就得名论,黄鹤楼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滕王阁所难于匹敌。本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观寥廓天宇所见所感。
  • 49、与寥廓的宇宙空间相比,人世间的距离感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乡关却很遥远,非目力可及。
  • 50、在人世这个空间和人生这段时间的座标系上,此时此地的我处在什么位置?当此一日将暮、江上烟波泛起之际,身在黄鹤楼上的“我”真说不清楚。
  • 51、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
  • 52、持归包裹蔽席毡,夜穿茆屋光射天。
  • 53、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 54、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 55、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