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接连三联都用“楼”与“水”,而彼此都没有呼应作用,手法还不如崔颢严密。而金圣叹却大为称赞,评云:“一时奇兴既发,妙笔又能相赴。”由此可见圣叹评诗,全靠一时发其“奇兴”,说到那里是那里,心中本无原则。他的《选批唐才子诗》,尽管有不少极好的解释,但前后自相矛盾处也很多。

    1、由于崔颢的《登黄鹤楼》使得黄鹤楼,在唐朝时就名声大噪。更有传说李白初登黄鹤楼,感慨良多欲题诗于此。但提笔便见崔颢的诗作,于是戏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后人在黄鹤楼附近建造了“搁笔亭”,传说诗仙李白就搁笔于此。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我们留下了三月去扬州的理由。更在贬谪途中,再登黄鹤楼写下《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让我们看到诗仙的落寞之情。

  • 2、因为有了这则故事,虽然那座题写了这两首诗文的黄鹤楼在后来被毁,但人们又在黄鹤楼的旁边,修建了一座亭子,并为这座亭子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名为“搁笔亭”。
  • 3、坐在黄鹤楼中,听着耳边传来《梅花落》笛曲,感觉江城五月梅花满天飘落。梅花虽美,可却是是寒冬开放的,江城五月落梅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 4、此时,正值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 5、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 6、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
  • 8、huáng hè lóu sòng mèng hào rán zhī guǎng líng
  • 9、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读下这首诗——
  • 10、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 11、下面一起来看看其中四首比较常见的黄鹤楼诗:

  • 12、写一首让你知道什么叫诗歌的诗给你看看,再与你一起寻找诗中烂漫的春晖。
  • 13、写一首让你知道什么叫诗歌的诗给你看看,再与你一起寻找诗中烂漫的春晖。
  • 14、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 15、楚思渺茫去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 16、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 17、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 18、李白诗写鹦鹉洲,实际上是通过怀祢衡而抒发自己晚年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孤寂伤怀。
  • 19、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 简析:这首诗也是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友人,诗中将友人比作振羽的黄鹤,自己是没有“琅玕实”的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不舍之情。
  • 20、简析:这首诗也是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友人,诗中将友人比作振羽的黄鹤,自己是没有“琅玕实”的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不舍之情。
  • 21、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 22、据说,唐代诗人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想要写诗吟咏,却看到崔颢的《黄鹤楼》:
  • 23、楚思渺茫去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 24、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首诗大胆有余,却仙气不足,是后人假托李白之名所作,不知你们怎么看呢?
  • 25、李白另一首黄鹤楼佳作,就是下面这首《黄鹤楼闻笛》。
  • 26、李白兴冲冲地走过去,刚提笔,突然看到了此门上还留着崔颢写下的《黄鹤楼》。
  • 27、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东游归来,来到湖北安陆,此时的李白已经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28、简析:这首诗也是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友人,诗中将友人比作振羽的黄鹤,自己是没有“琅玕实”的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不舍之情。
  • 29、据说,唐代诗人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想要写诗吟咏,却看到崔颢的《黄鹤楼》:
  • 30、清代最癫狂的一首《沁园春》,千古无二
  • 31、其实,在《全唐诗》就有李白唯一一首黄鹤楼诗——《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这首诗读来逸兴遄飞,豪情狂放,酣畅无比,但却如此冷门,着实令人费解。且欣赏李白的这首黄鹤楼之作:

  • 32、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 3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 不仅如此,后来,李白还为这一著名建筑写下了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34、不仅如此,后来,李白还为这一著名建筑写下了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35、点击上方“诗刊社”可以订阅哦
  • 36、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原执鞭。
  • 37、黄鹤楼已经被捶碎了,黄鹤仙人无所依靠,便上了天庭向玉帝哭诉,玉帝没有理会它,又将其放回了江南。
  • 38、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 39、李白越读越觉得崔诗精妙,全诗从传说入笔,抒发岁月如流、世事茫茫的感慨。尤其是后四句,实写登楼所见又借景抒发了诗人胸中的缕缕乡愁!李白连声呼妙,驻足诗前久久凝视。
  • 40、唐王维
  • 41、传说李白游黄鹤楼读到崔颢这首诗后大为佩服,曾慨叹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李白写了《登金陵凤凰台》与之非常神似: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42、—关注唐诗宋词天天读顶级传统文化美刊—
  • 43、今天的这首诗《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44、李白越读越觉得崔诗精妙,全诗从传说入笔,抒发岁月如流、世事茫茫的感慨。尤其是后四句,实写登楼所见又借景抒发了诗人胸中的缕缕乡愁!李白连声呼妙,驻足诗前久久凝视。
  • 45、李白登黄鹤楼,远眺近览,诗兴大发。正待提笔,忽见已有人作。细读之,大叹服,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遂不作而去。
  • 46、纠错:武皇开边意未已一句出自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李白关于黄鹤楼的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听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47、雪花点缀着翠云裘衣,正当冬季,我在黄鹤楼携酒送你。
  •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 48、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 49、相较于前四句的出其不意,后四句倒是中规中矩了不少。这四句实写诗人自己在楼中的所见所感,写他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整体看来,诗人这是先放后收。在前四句寻求创新,在后四句则是回到了正轨上。倘若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看似是被分成了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 50、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书阅吧”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我们的最新内容了,每天都会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 51、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上还流传着鹦鹉的美名。鹦鹉已向西飞到陇山去了,可那芳洲之上还碧树青青。

  • 52、《菩萨蛮黄鹤楼》
  • 53、虽然崔颢早期“多写闺情”,但是他后期诗作的风格却变得雄浑奔放。这与其去过边塞之地有关。《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殷幡说崔颢是“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 54、从诗意中可以看出,这是李白被贬谪时所做,有学者考证,此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经江夏时所作。当时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游览了当地名胜黄鹤楼。
  • 55、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