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心烦意乱、思绪万千、忐忑不安、心乱如麻、坐立不安、七上八下、五味杂陈

  • 1、冰绡雾縠纷飒纚,霜旗雪幡高翳空。——刘基《为詹同文题浙江月夜观潮图》
  • 2、译文:
  • 3、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 4、赏析
  • 5、光生珠贝鲛人探,寒透冰绡龙女织。——屠隆《韩蕲王花园老卒歌和吴渊颖》
  • 相关材料
  • 6、相关材料
  • 7、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9、“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 10、寒映秋芳数枝玉,冰绡宛是湘江曲。——王醇《题马姬湘兰所画兰竹卷》
  • 11、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 12、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 13、作者:曾巩

  • 14、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 15、原文:
  • 16、原文:
  • 17、又疑冰绡挂林杪,薄暮缥缈摇轻烟。——徐恢《游处州石门洞赋长句二十韵》
  • 18、作者:曾巩
  • 19、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 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20、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21、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22、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 23、②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 24、作品赏析:
  • 25、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26、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 27、穿:磨破。
  • 28、③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 29、③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 30、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 31、译文
  • 32、渐觉南薰,总冰绡纱扇避烦昼。——曹勋《索酒·乍喜惠风初到》
  • 33、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注释
  • 34、注释
  • 35、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36、冰绡,汉语词语,读音是bīng xiāo,出自唐&王勃 《七夕赋》,意思是指薄而洁白的丝绸。
  • 37、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李商隐《利州江潭作》
  • 38、我翁久驾白云归,谁宝冰绡一旧枝。——王柏《和遯泽韵取临江叔父墨梅》
  • 39、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 40、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 41、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 42、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43、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 44、鲛人水底织冰绡,洒泪成珠露华湿。——萨都剌《江上闻笛》
  • 45、注释
  • 46、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47、古诗《城南》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48、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49、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50、古诗《城南》
  • 51、绛萼滋浩露,照晓景、裁翦冰绡禁格。——曹勋《杏花天慢》
  • 52、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 53、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 54、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 5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56、褪粉轻盈琼靥,护香重叠冰绡。——王沂孙《西江月·为赵元父赋雪梅图》
  • 57、穿:磨破。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