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 1、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妇出浴时。杜衍《咏莲》
  • 2、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陆龟蒙《吴宫怀古》
  • 3、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 4、试听别语慰相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 5、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试问画工何处在,移来五月鉴湖凉。释云岫《画荷花二首》
  • 6、试问画工何处在,移来五月鉴湖凉。释云岫《画荷花二首》
  • 7、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 8、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 9、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辛弃疾《卜算子(荷花)》
  • 10、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厉鹗《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 11、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田锡《塞上曲》
  • 12、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顾炎武《海上》
  • 13、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 14、试问画工何处在,移来五月鉴湖凉。释云岫《画荷花二首》
  • 15、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 16、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 17、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李群玉《新荷》
  • 18、前后红幢绿盖随。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 19、茨茹荷叶认零星。吴锡麒《临江仙夜泊瓜洲》
  •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 20、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 21、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李璟《浣溪沙》
  • 22、天厌虏,臣离德。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 23、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李群玉《新荷》
  • 24、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 25、试听别语慰相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 26、天相汉,民怀国。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 27、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 28、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厉鹗《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 29、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纳兰性德《摸鱼儿午日雨眺》
  • 30、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
  • 31、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 32、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萧纲《采莲曲》
  • 33、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 荷芰风轻帘幕香,绣衣鸂鶒泳回塘,小屏闲掩旧潇湘。顾敻《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 34、荷芰风轻帘幕香,绣衣鸂鶒泳回塘,小屏闲掩旧潇湘。顾敻《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 35、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 36、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范云《效古诗》
  • 37、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李商隐《富平少侯》
  • 38、关山万里作雄行。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 39、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张祜《集灵台其一》
  • 40、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温庭筠《过五丈原》
  • 41、渌萍与荷叶,同此一水中。孟郊《乐府三首》
  • 42、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 43、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李璟《浣溪沙》
  • 44、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 45、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 46、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李白《登高丘而望远》
  • 47、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
  • 48、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
  • 49、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 50、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 51、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李珣《南乡子》
  • 52、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赵孟頫《岳鄂王墓》
  • 53、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 54、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李白《鞠歌行》
  • 55、国破山河落照红。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 56、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