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2023-04-16 16:22:36
2554
- 1、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 2、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
- 3、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 4、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宿昔 一作:夙昔)
- 5、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 6、高适素以边塞诗人著称,诗风浑厚雄放,这首《除夜作》却诗风平易自然,全诗没有一句生僻字句和华丽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城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却将他乡游子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7、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
- 8、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
- 9、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 10、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 1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12、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 13、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 14、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15、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 16、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17、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 18、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 19、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 20、当母亲逝世时,我身心交瘁,简直要垮掉,我几乎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希思
- 21、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 22、隐娘说: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 23、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 24、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 2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26、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27、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 2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
-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
- 30、对于贺知章来说,去不了的是远方,回得去的才是故乡!
- 31、从母亲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讲故事的快乐。歌德
- 32、《卫风·竹竿》:(卫国女子远嫁他国而思念家乡)
- 33、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 34、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 35、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 36、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37、从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 38、小雨三更归梦湿,轻烟十里乱愁迷。
- 39、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 40、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 41、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 42、沙丘城边有一颗苍老古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鲁地酒薄无心痛饮酣醉,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紧紧追随着你一同南去。
- 43、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 44、母亲的酒杯里永远盛满了爱。王得春
- 45、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张九龄《西江夜行》
- 4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7、唤我溪边太乙舟,潋滟盛芳醑。葛立方《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 48、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
- 49、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 50、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