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1、一秋穿堑兵多死,十月烧荒将未回。——李梦阳《夏城坐雨》

  • 2、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 3、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5、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杜甫《夏夜叹》
  •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 6、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 7、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 8、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 9、夏花明韦应物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夏日韦应物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
  • 10、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 11、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张元干《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 12、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 13、示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平时注意归类,注意不写错别字。
  • 14、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 1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16、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 1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 18、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 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 19、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 20、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白朴《天净沙夏》
  • 21、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 22、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 23、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 24、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 25、【写夏景的诗句】逼近湖边凉散步,人生苦短喜童期。
  • 26、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 27、恨入空帷鸾影独,泪凝双脸渚莲光,薄情年少悔思量。顾敻《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 28、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 29、扫石方无事,停琴欲待谁。
  • 30、【写夏景的诗句】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 3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又却是,风敲竹。——苏轼《贺新郎·夏景》
  • 32、又却是,风敲竹。——苏轼《贺新郎·夏景》
  • 33、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 34、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苏舜钦《夏意》
  • 3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 36、“秾艳一枝细看取”,刻画出花色的明丽动人。“芳心千重似束”,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
  • 37、千重(chóng)似束,形容石榴花瓣重叠,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 38、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 39、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张元干《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 40、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 41、明镜盖红蕖,轩户临烟渚。葛立方《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 4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
  • 43、初夏淮安道中——萨都剌
  • 4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 难于理解方知学,耐力工夫用数年。
  • 45、难于理解方知学,耐力工夫用数年。
  • 46、回看西峰峰外,半青红。
  • 47、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 48、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49、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 50、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
  • 51、一片笙歌醉里归。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 52、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 53、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