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2023-04-23 14:06:05
5185
-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不想在人间呆着了,我要乘着一股清风,我到琼楼宇去,广寒宫里有嫦娥。他想要到月亮上去,他想要到天上去,那上边能不冷吗。“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有人说,这句话是隐喻,我想回到朝廷去,我想回到开封去,可是啊,那地儿太冷。有人说,这句话其实表达了他对中央、对皇上的一片忠诚,可是他又不想回去,因为那个地儿啊,他呆着碍手碍脚的。人家现在都在推进改革变法,他自己呢,不合作。
2、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 3、苏轼的中秋水调歌头(拼音版)
- 4、“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 5、诗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问月问年的疑问,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 6、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 7、【明月几时有苏轼】⒃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共同,一起。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形容月亮。(1)(2)
- 8、以“诗”为名,共话中秋团圆
- 9、“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 1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不想在人间呆着了,我要乘着一股清风,我到琼楼宇去,广寒宫里有嫦娥。他想要到月亮上去,他想要到天上去,那上边能不冷吗。“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有人说,这句话是隐喻,我想回到朝廷去,我想回到开封去,可是啊,那地儿太冷。有人说,这句话其实表达了他对中央、对皇上的一片忠诚,可是他又不想回去,因为那个地儿啊,他呆着碍手碍脚的。人家现在都在推进改革变法,他自己呢,不合作。
- 11、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12、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苏轼《满江红江汉西来》
- 13、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 14、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 15、村舍外,古城旁。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 16、⑹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 17、⑾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一说何时。
- 1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19、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 20、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 21、2、课堂展示,和老师交流沟通。
22、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 23、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 2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25、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苏轼《送贾讷倅眉》
- 26、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 27、轻烟薄雾,怎是少年行乐处。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 28、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 29、通过教师的介绍传递给学生这部作品的重要性,让学生心中产生困惑,进而更进一步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 3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31、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女。苏轼《鹊桥仙七夕》
32、介绍写这首词的背景原因时间。丙辰的中秋节,开怀畅饮到晚上,喝醉了思念起好友子由来,所以做了此首词
- 33、临风慨想斩蛟灵。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 34、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 35、仲也珠径寸,照夜光如月。苏轼《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
- 36、“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 37、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 38、经典咏流传:苏轼《定风波》
- 39、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 40、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 41、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42、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 43、词的小序,不但说明了写词的时间及其原因。更重要的是小序中欢饮达旦,大醉,这不但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忧郁和情绪的低沉,而且也说明了写作此词所表现出来矛盾心理。
- 44、丙辰年中秋节,苏轼高兴地喝酒,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下了这首词,同时还存在思念弟弟苏辙的情感。
- 45、丙辰年中秋节,苏轼高兴地喝酒,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下了这首词,同时还存在思念弟弟苏辙的情感。
- 46、这个词的词牌叫“水调歌头”,题目是什么呢?“丙辰中秋”。这丙辰是哪一年呢?丙辰在北宋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这一年苏轼40岁,在密州任知州。密州啊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市,也就是诸城市的市长。这首词严格来讲,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词前的一篇小序,再就是词的正文。
- 47、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况,很有哲理意味。
- 48、zǐ zài chuān shàng yuē : shì zhě rú sī fū !
- 49、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 50、①听读:要求学生划出朗读节奏,给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注音。
- 51、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52、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