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读诗,就是看作者选择意象,思考意象背后的含义。然后推测作者的情绪和内涵。

  • 1、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2、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苏轼《念奴娇中秋》
  • 3、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 4、青海:指青海湖。

  • 5、青海:指青海湖。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7、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张华《游侠篇》
  • 8、“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 9、谁把中国农村搞好了,谁就是中国人民的功臣。邢燕子
  • 10、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1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 1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 13、译文
  • 14、相关材料

  • 15、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16、休把客衣轻浣濯,此中犹有帝京尘。边贡《重赠吴国宾》
  • 17、译文
  • 18、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 19、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 20、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 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 21、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 22、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23、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詹玉《醉蓬莱归故山》
  • 24、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 25、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26、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 27、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 28、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29、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 30、1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 3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 32、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 33、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 34、秦城岁芳老,越国春山秀。李益《送诸暨王主簿之任》

  • 35、3 0、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36、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37、关山万里作雄行。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 38、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 39、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 40、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 41、秦城岁芳老,越国春山秀。李益《送诸暨王主簿之任》
  • 42、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 43、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 44、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 45、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46、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47、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 48、1今宵求梦想,难到青楼上。牛峤《菩萨蛮柳花飞处莺声急》
  • 49、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 50、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张华《游侠篇》
  • 51、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张华《游侠篇》
  • 52、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子兰《秋日思旧山》
  • 53、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酒潇潇雨。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 54、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 55、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 56、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子兰《秋日思旧山》
  • 57、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 58、秦城岁芳老,越国春山秀。李益《送诸暨王主簿之任》
  • 59、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 60、爱国的名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