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2023-03-02 01:53:15
4378
- 1、洪涛不服天津束,日夜奔腾作怒声。——邵雍《天津感事二十六首·谁引长河贯洛城》
- 2、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 3、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 4、莫道天津便无事,也须闲处着功夫。——邵雍《二十五日依韵和左藏吴传正寺丞见赠》
- 5、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 6、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 8、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汪遵《息国》
-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 10、试听别语慰相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 11、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 12、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
-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 14、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施酒监《卜算子·赠妓》
- 15、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7、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 18、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张为《渔阳将军》
- 19、潮来津门启,罢楫信流水。——储光羲《贻余处士》
- 20、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佚名《留别妻》
- 21、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上李尚书书》
- 22、待扫欃枪洗兵马,两翁玄语记天津。——张元干《宫使枢密富丈和篇高妙所谓压倒元白末句许予》
- 23、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 24、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 2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 26、天津,简称津;,别称津沽、津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中国北方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截至2021年末,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4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73万人。2021年,天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05亿元,同比增长
27、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抒怀》
- 28、津沽蜷局有群竖,留取微命思旧恩。——郑孝胥《新邑》
- 29、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人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消已十年。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张仲素《燕子楼诗三首·其一》
- 30、天厌虏,臣离德。——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 31、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 32、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 33、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 3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 35、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 36、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37、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欧阳修《南歌子》
- 3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3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 40、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崔道融《西施滩》
- 41、大家齐唱大风歌。——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 42、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 4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 44、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施酒监《卜算子·赠妓》
- 45、辜负我,悔怜君,告天天不闻。牛峤《更漏子·春夜阑》
- 46、三尺长剑提在手,白发一样杀强贼。——为君聊赋《一剪梅》
47、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 4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 49、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 50、天津落星河,一苇安可航。——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
- 5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 52、
表达爱国热情的诗词
- 5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54、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