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断地借书给她,她不断地把书还来,在密密的葵林里,越走越深。直到天上那只白色的鸟穿云破雾,美丽的翅膀收展起落,掀动云团,挥洒细雨。那时,如果另外的两个孩子碰巧走进葵林,在宽大重叠的葵花叶子下避雨,就会看见并且会饶有兴致地问自己——他们在干吗?他们的姐姐怎么会跑到了他们的哥哥怀中?
2023-01-22 02:51:21
4403
- 1、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 2、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
- 3、那时候我没有想到两年后会有一篇与此地有关的文章震动了中国文坛,更准确地说震动了读者们的心。
- 4、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
- 5、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
- 6、如果残疾意味着不完美,困难和阻碍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残疾人。
- 7、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 8、难以捉摸微妙难测和不肯定性,这便是黑夜。
- 9、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10、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被上帝毫不怜悯地废去了双腿,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煎熬着他的身体和灵魂,足以让他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周围人的同情,并不能减轻他一丝一毫的痛苦。
- 11、出处:出自近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 12、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双腿已经残废,那如何才能抚平自己内心无休止的愤怒、不安和痛苦?旁人难以相助,幸好史铁生的灵魂足够坚强,足以支撑到他思索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并把答案展现在我们面前。
- 13、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双腿已经残废,那如何才能抚平自己内心无休止的愤怒、不安和痛苦?旁人难以相助,幸好史铁生的灵魂足够坚强,足以支撑到他思索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并把答案展现在我们面前。
- 14、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 15、史铁生曾无限流连于地坛,并因此感恩自己的命运。如今的地坛园林规整,无颓墙,无荒草,也没有雨燕自林中飞出,搅动这皇家祭坛的落寞;京城的初雪久候未至,2010年最后一次残阳夕照,唯有冷风凛冽中飘来几不可辨的气味,知史铁生者,遂了然那气味中,或亦有一缕是属于十数年前那个作家的,他坐在轮椅上,感知四季更迭,天地洪荒。
- 16、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 17、七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 18、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 19、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20、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 21、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 22、因为很多时候有些事,既然帮不上忙,就不要开口提及。廉价的同情和关心更多只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而已。
- 23、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共有12章节,分别是:
- 24、《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 25、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 26、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 27、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 28、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 29、没想到的是,我回上海不久,接到一封厚厚的书信,打开一看竟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万五千字。这是一个被命运打倒最终又站立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与一群人的故事,其中最感人的是作者的母亲,那个独自吞食痛苦却努力扶持儿子的母亲。当时我们发的散文都不长,一般情况都是六七千字左右,因此他的信显得有些忐忑不安,问是不是太长了,问对不对《上海文学》的路子。我后来跟他开玩笑:你自己造的宝自己不认识啊?记得当时读这篇散文时的心情,真是万分激动,我冲到副主编办公室,用近乎喊叫的声音对着周介人说:史铁生来稿
30、《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 31、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 32、怅然若失,是一个少年皈依真理的时刻。
- 33、答:《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 34、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 35、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 36、“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 37、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 38、这是一本长篇抒情哲思散文,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亲情绝唱,美丽而忧伤.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最后一部分写他与地坛不能分割的情感.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荒凉但并不衰败,反而是他的精神寄托,幸福的乐园.
- 39、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万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是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和生命、宇宙的无限境界;“宇宙将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40、史铁生(1951~2010)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 41、《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著名的作品,最早发表在《上海文学》杂志上,当时的编辑姚育明读到这篇文章时激动万分,用近乎喊叫的声音对副主编说:“史铁生来稿了!写得实在太好了!”为了排上1991年1月号,编辑部还专门抽下了一篇稿子。
- 42、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 43、作者面对变故时常流露悲观情绪,经常跑到地坛去散心,母亲找他是怕他自己想不开做了傻事,所以在找作者时都提心吊胆,是一个母亲伟大之处,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只要孩子平安就是自己的最大心愿
- 44、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作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
- 45、但一辈子这种东西,是要自己养的,就像一条狗,给别人养了就是别人的。
- 46、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 47、没想到的是,我回上海不久,接到一封厚厚的书信,打开一看竟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万五千字。这是一个被命运打倒最终又站立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与一群人的故事,其中最感人的是作者的母亲,那个独自吞食痛苦却努力扶持儿子的母亲。当时我们发的散文都不长,一般情况都是六七千字左右,因此他的信显得有些忐忑不安,问是不是太长了,问对不对《上海文学》的路子。我后来跟他开玩笑:你自己造的宝自己不认识啊?记得当时读这篇散文时的心情,真是万分激动,我冲到副主编办公室,用近乎喊叫的声音对着周介人说:史铁生来稿
- 48、文章第二部分,细腻的语言生动刻画了过早去世、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形象.平凡智慧的母亲一直默默为儿子承受加倍的痛苦,而当儿子猛然醒悟时,母亲已经不在了.
- 49、对于生与死的问题,史铁生想得比我们大多数人都透彻。生是一件不容辩驳既定存在的事实,而死却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话说得通透,饱含着常人不可及的智慧。既然生不容辩驳,那就无须纠结,洒脱看待才是;既然死必会降临,那好好活着,无须着急。在生与死面前,上帝绝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既然生死已看明白,后面却还有更难的问题需要我们作出解答。
50、这说的是难得糊涂的意思,正因为有激情,所以每一个演员会成为戏剧的人质,因为他深深的入了戏;而懂得欣赏的观众却因为懂得真相而进入不了戏剧所表达的情节中,故而就不知不沉和洞察了戏剧的表演意味,而不知艺术情趣;至于乏味的演员就不言而喻了,正因为自视与已无关,所以他就是乏味的演员。看完全文,不难理解,一切放下,无有挂碍,认真的去接受上苍赐于你的全部,包括幸福与灾难!
- 51、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 52、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 53、地坛见证了太多风霜雨雪四季变幻,时光匆匆间落下的那份美景、那份温柔、那份无法言语的存在,直到夕阳西下、余晖落幕时,将我们潜藏心底的欲望重新唤醒。纵使醒来之后,摆在眼前的仍是苦难,也不能阻止我们停下追寻的脚步。
- 54、是指古园中小生命活跃其间,给予作者生命的感悟。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示的历史沧桑,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
- 55、但一辈子这种东西,是要自己养的,就像一条狗,给别人养了就是别人的。
- 56、那时您可以想象—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 57、任何生活都比你想象得复杂。
- 58、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
- 59、母亲想帮助儿子,却不知道怎么帮;想体儿子受苦也无奈不能;她只能无言地帮儿子上轮椅车,悄悄地注视儿子的背影及焦急地四处张望儿子.她只能默默地注视,无助的祈祷.此时我们看到一个坚韧又伟大的母亲心甘情愿为儿子默默承受着一切,毫无怨言.而这些,都是儿子多年后才意识到“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字里行间蔓延着淡淡的忧伤和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