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
2023-04-12 12:30:36
3102
- 1、(44)从来:从……地方来。
- 2、(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3、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
- 4、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5、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汇总+思维导图(66例)
- 6、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 7、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 8、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 9、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 10、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11、具答之:详细地回答了村子里问话的人。具,同“俱”,详细地。之,代词,这里指村子里问话的人。
- 12、Afterwardsalltherestinvitedhimtotheirhomes,andallfeastedhimwithwineandfood.Hestayedthereseveraldaysandthenbadethemgoodbye;beforehedepartedthesepeoplesaidtohim:“Neverspeaktoanyoneoutsideaboutthis!”sohewentout,foundhisboatandwentbackbythesamerouteashehadcom
13、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 1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15、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 16、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 17、(第五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8、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 19、黄发垂髫:借代,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
- 20、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每日一练中考真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合集一(共二十六)
- 21、《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于永初二年(421年)作,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世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 22、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
23、朗诵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情感等等。
- 24、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 2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 26、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 27、归去缤纷两岸,犹念当时人面,啼损隔林鹃。回首溪如练,樵径散风烟。
- 28、亲,不满意可以追问哦,还有那个作者要不要介绍呢?文章赏析要不要呢?亲,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
- 29、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
- 30、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 31、八年级下册语文的第9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32、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3、邑人:同邑的人,这里指乡亲邻人。古时小城市、县、村落都可以称为“邑”。
- 34、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 35、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 36、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 37、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 38、具答之:详细地回答了村子里问话的人。具,同“俱”,详细地。之,代词,这里指村子里问话的人。
- 39、成语典故: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 40、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 41、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 42、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43、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 44、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 45、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
- 46、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
- 47、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 48、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 49、《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先生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在文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澄明朗的理想社会景象,又被后世人称之为“世外桃源”。千百年来,为了寻找这个没有战乱纷争的理想沃土,多少乐天知命之士苦苦追寻,魂断桃园。从整体上来看,《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顺序以及武陵人的行踪进行叙事,脉络非常清晰,语言文字描写生动传神,主题深刻而含蓄,是一篇难得的千古美文,值得我们去理解与赏析。
- 50、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51、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 52、异: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53、不仅仅如此,桃源中的人对渔人极为热情,相继邀来做客,“设酒杀鸡做食”。渔人复惊,桃源之外,尽是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之人。
- 54、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 55、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