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所单独可不翻译。
2023-03-15 00:35:29
6850
- 1、再如黄廷鹄评注《诗冶》卷十一中,也说道:“按桃源事如诗文自佳。笃而论之,似先生所托尔。其山川非绝徼外,何能隔绝人世,不被搜寻乎?其人宜多寿,而生育又繁,数顷之田,何常赡而无争乎?……若非仙非魅,胡由得来?”
2、(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 3、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小溪划船行走,不记得路程的远近。突然到了一片桃花林,生长在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在地上散落着。渔人对此觉得十分惊奇,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 4、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 5、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 6、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 7、【桃花源记陶渊明】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 8、杂:别的,其他的。
- 9、颜体楷书集字(桃花源记)
- 10、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 1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
12、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 1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合集
- 14、一路上,阵阵清香。好奇心让他来到了桃花林的尽头,然后,故事要开始了。
- 15、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理想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剥削、没有掠夺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社会,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是无法实现的.
- 16、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
- 17、作者:东晋文学家陶渊明
- 18、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约写成于南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四二一)作者時年五十七岁,陶渊明弃官后过了十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对战乱造成的灾难和农民逃亡的苦痛有一定的感受,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思想基础上写出來的。
- 19、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 20、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 21、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2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说明了桃花源位于水源处,暗示桃花源是生命的源头,是希望的所在,而闪烁出忽明忽暗的微光的山洞把桃花源渲染的更加神秘,渔人沿着山洞前行数十步之后发现山洞的另一头别有洞天,赋予了桃花源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仿佛在暗示我们桃花源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并非客观存在的。在桃花源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这些描写都充分展示出了桃花源内恬静安乐的生活场景,这与外部世界士族势力猖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都仿佛是在做梦一般,充
- 23、(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 24、林尽水源便(19)得(20)一山,山有小口,仿佛(21)若(22)有光。便舍(23)船,从口入。初(24)极狭,才通人复行(26)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28)旷屋舍(30)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32)属阡陌(34)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38)如外人黄发垂髫并(41)怡然(42)自乐。
- 25、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
- 26、《桃花源记》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 27、不足:不必,不值得。
- 28、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汇总+思维导图(66例)
- 29、刘禹锡则在他的《桃源行》诗里,也是这样说:
- 30、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 31、陶渊明(365—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
3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 33、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 34、(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 35、《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
- 36、桃花源人在发现这个外来的不速之客时,“设酒杀鸡作食”来招待渔人,在听到外界世事变化无常时,桃花源人“皆叹惋”,充分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能够免于战祸的庆幸以及对外界处于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与人格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出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本质,显示出了桃花源人对平等劳动、自由幸福生活的满足。在渔人将要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人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希望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不会受到外界的打扰,显示出了桃花源淳朴的民风与外界的格格不入。
- 37、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
- 38、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 39、鲜美:鲜艳美丽。
- 40、归去缤纷两岸,犹念当时人面,啼损隔林鹃。回首溪如练,樵径散风烟。
- 41、【桃花源记原文】(5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
42、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交替时期,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仍,统治集团疯狂压榨,百姓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拥有“大济天下之志”的陶渊明,在政治理想实现无望之后,避于田园,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但对于现实的不满无时无刻不烤问着他的良知,政治理想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在苦闷无法排解的情况下,只有借助文字,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来寄托自己的理想,用一个理想的美妙社会——桃花源,来对比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进行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 4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 44、译文:(桃花源人)见了渔人,竟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 45、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 46、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 47、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 48、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 49、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汇总+思维导图(66例)
- 50、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每日一练中考真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合集一(共二十六)
- 51、D、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
52、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
- 53、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 54、《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 55、(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