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莫向竹边孤负雪。辛弃疾《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

    1、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 2、“七八个星天外”,暗示时间上有所推进——已经到了下半夜,快要天亮了。这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波澜:开始下雨了,这对夜行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麻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运用了倒装的手法,有力地表现了“忽见”时的惊喜之意,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 3、为我国民族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4、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宋琬《江上阻风》
  •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联想得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 6、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 7、“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上来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元宵夜的盛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其实那一句的意境就是从“东风夜放花千树”发挥而来。宋代我们知道,烟花的技术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中国人的四大发明,像“火药啊”、像指南针呢,一旦发明出来,首先不是用于武力和扩张,而是力图用于生活,所以华夏文明其实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火药技术的发明使得这个烟花技术在两宋期间就像印刷术一样突飞猛进。所以元宵之夜,一处处的这个烟花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就像怎么样?“更吹落,星如雨”,我们喜欢看烟火都知道,绽放之后,然后像星
  • 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点明时间是在夏季,并且属于农村特有的典型环节。这两句将农村夏夜的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写得极为鲜活。
  • 9、天边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飘落下几点雨滴,
  • 10、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 11、①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②见:同“现”。

  • 12、“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承接上片,继续描写元夜的盛况,但已转移到盛装出游的游女们身上,只见她们头戴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地走过去,只剩下衣香飘散在空中。可在这些丽人中间却没有词人的意中人,“众里寻他千百度”极言寻觅之苦,失望之情跃然纸上。在这几近绝望的一刻,“蓦然回首”,忽然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13、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 14、“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蓦然:突然,猛然。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 1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16、点击上方“吾读有偶”后,用右上角?搜索作品
  • 17、点击上方“吾读有偶”后,用右上角?搜索作品
  • 18、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 19、临行愁见理征衣。夏竦《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 20、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 2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联想得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 22、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 23、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 24、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 25、所写之景:上阕“明月”“清风”两句以动衬静,视角由高到低,写出夏夜的清幽。“稻花”“听取”两句以蛙声写丰收年景,别出心裁。下阕“七八”“两三”两句对仗工整,由上至下写疏星微雨。“旧时”“路转”运用倒装,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感。
  • 26、复习课“小说标题的作用”课件(26张)
  • 27、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28、《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 29、《新学期,开学收心》主题班会(24张)
  • 30、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 31、马上离魂衣上泪。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 32、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 3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 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 34、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 35、辛弃疾的词作,青玉案元夕中涉及的传统节日是:元宵节。这个节日的时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
  • 36、马上离魂衣上泪。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 37、时间是夏夜,地点是农村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 38、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
  • 39、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 40、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 41、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 42、《西江月》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秀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它只不过是人们常见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我们从这首词中却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唤起我们对田野风光的热爱。
  • 43、点击上方“吾读有偶”后,用右上角?搜索作品
  • 44、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 4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46、✦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鸣蝉:蝉叫声。
  • 47、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思想结晶
  • 48、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思想结晶
  • 49、“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上来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元宵夜的盛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其实那一句的意境就是从“东风夜放花千树”发挥而来。宋代我们知道,烟花的技术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中国人的四大发明,像“火药啊”、像指南针呢,一旦发明出来,首先不是用于武力和扩张,而是力图用于生活,所以华夏文明其实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火药技术的发明使得这个烟花技术在两宋期间就像印刷术一样突飞猛进。所以元宵之夜,一处处的这个烟花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就像怎么样?“更吹落,星如雨”,我们喜欢看烟火都知道,绽放之后,然后像星
  • 50、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 51、【元夕青玉案辛弃疾】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 52、《西江月》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秀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它只不过是人们常见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我们从这首词中却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唤起我们对田野风光的热爱。
  • 53、明月别枝惊鹊③,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④边,路转溪桥忽见⑤。
  • 54、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 55、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 56、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57、辛弃疾(1140-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