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2023-01-21 19:18:49
3977
- 1、✦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 2、苏轼丨《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 3、(唐诗三百首66)王维《杂诗(其二)》
4、(唐诗三百首19)王之涣《凉州词/出塞》
- 5、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 6、朝来初日半含山。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 7、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 8、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也已步入老年了。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然则此诗也不妨看做诗人本身的一生写照。盖苏轼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然则此诗固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故窃以为如仅以景语之美来赏析此诗,犹属皮相也。
- 9、(唐诗三百首6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10、(唐诗三百首71)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11、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12、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 13、(唐诗三百首29)孟浩然《春晓》
14、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 15、正当大家为张先的诗拍手称快时,苏东坡皮了一下,拿起笔来也写了一首诗:
- 16、译文: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 17、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 18、✦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 19、1)元丰八年,1085年,高太后临朝听政,老苏官阶如同乘“直升飞机”,猛升。然,好时不长,其谏议同时得罪新旧两党,贬知杭州。这才有了赠诗机缘。
- 20、(唐诗三百首20)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 21、(唐诗三百首62)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 22、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 23、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24、zèngliújǐngwén
- 25、月笼云暗重门锁。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 26、(唐诗三百首8)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27、(唐诗三百首29)孟浩然《春晓》
- 28、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女。苏轼《鹊桥仙七夕》
- 29、(唐诗三百首9)张旭《桃花溪》
- 30、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 31、✦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 32、忆惜刘景文,其父死西战。
- 33、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34、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不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用西施之美来形容西湖之美,独具匠心,“遂成西湖定评”。
- 35、《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叹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勉励刘景文人虽老情怀未老,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却是年晚的收获季节.全诗饱含着对老朋友的痛惜与鼓励.本诗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诗人用荷花的“尽”来衬托菊花的“傲”;以荷尽的夏日和菊残的秋色来对比衬托由欣欣向荣的橘树装点的初冬,突出了朝气蓬勃的橘树,突出
- 36、【赠刘景文苏轼】引起我对此诗兴趣的原因有二:一是人时,二是四物。先说人时。
- 37、临风慨想斩蛟灵。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 38、结交苏与黄,秦张同一贯。
- 39、也将给予山水一份永恒的美感
- 40、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
- 41、念古今往事,抒风月秋怀
- 42、《赠刘景文》全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花凋谢。犹:仍然,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赠刘景文》的诗意: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举。一年好景君须记,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 43、按赠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44、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女。苏轼《鹊桥仙七夕》
- 45、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 46、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 47、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48、✦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 49、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②擎:举,向上
- 50、(唐诗三百首47)崔颢《长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