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在看”行不行!!!

  • 1、宋词三百首|042《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宋)柳永
  •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3、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 4、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 5、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春景》
  • 6、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春景》
  • 7、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 8、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 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 10、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 11、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 12、宋词三百首|025《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宋朝)宋祁
  • 13、我们知道啊,北宋最大的一个政治事件就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既有反对之,也有拥护之。对于苏轼和司马光这一派的人来讲,他们倒也并不是一味的反对变法,只是对于如何变法可能意见有所出入。但是当时宋神宗是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这也有它历史的合理性。所以包括司马光和苏轼的弟弟苏辙在内的所谓的“旧党”人物,就遭到了排挤,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苏轼来到了密州做知州。一方面,苏轼此时的心情不能算好;另一方面,密州此地比不得杭州,当然更比不得开封,社会经济条件也不好,自然灾害频发。所以,他在此间创作
  • 14、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
  • 15、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 16、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春景》
  • 17、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 18、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述怀》
  • 19、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述怀》
  • 20、Fittedoutwithbrocadeheadgearsandfur,
  • 2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 22、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 23、月亮转向朱红色的亭子,悬挂在雕刻的窗户的低处,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月亮对人们不应该有任何遗憾。为什么人们离开时只有圆?人们有悲伤和喜悦的变化,月亮有阴晴圆缺变化。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完成。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够安全和健康,即使他们被数千英里分开,他们也可以分享这美丽的月光。
  • 2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25、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 26、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 27、宋词三百首|039《雨霖铃·秋别》(宋)柳永

  • 28、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 2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30、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 31、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 苏轼的有两首上面那个是一首下一首是这个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 32、苏轼的有两首上面那个是一首下一首是这个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 3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34、经典咏流传: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 3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苏轼《琴诗》
  • 36、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37、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 38、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苏轼《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 3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冬景》
  • 40、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 41、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 4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 4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44、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 45、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 46、苏轼丨《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47、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 48、shuǐ diào gē tóu sū shì
  • 4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50、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 5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
  • 52、Fittedoutwithbrocadeheadgearsandfur,
  • 53、宋词三百首|025《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宋朝)宋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