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话,说得桃符和艾草人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 1、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 2、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3、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 4、作者:苏轼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 7、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8、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 9、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1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11、水调歌头⑴·明月几时有
  • 12、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 13、⑹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 14、该诗的意思是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 1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 16、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 17、得,这首词写到最后啊,是一个大欢乐,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安慰,但人生本质就是有一点无奈,你又能怎求一个完美的人生呢?所以我们说啊,苏轼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非常的明了,所以他的中秋才会过得如此的不同寻常。“诗穷而后工”,好诗好词都是在困境当中逼迫出来的,天底下最难的事情就是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做通了,然后写下来,读给别人听,别人的思想也就通了。谁说苏轼只是一味的信奉儒家,或者一味的信奉道家,或者一味的信奉佛家,他是兼采并蓄。既然人生总要向前走,那就要走的好一点,虽然此刻我们不能相聚,但共对一轮明月
  • 18、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 19、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 20、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 21、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于可以尽情流连。
  • 22、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 23、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 24、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25、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26、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 27、【明月几时有苏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 28、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29、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 30、zǐ zài chuān shàng yuē : shì zhě rú sī fū !
  • 31、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 【明月几时有苏轼】⒃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共同,一起。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形容月亮。(1)(2)
  • 32、【明月几时有苏轼】⒃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共同,一起。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形容月亮。(1)(2)
  • 33、聆听教师对这部作品重要地位的讲述。
  • 34、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35、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 36、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
  • 37、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请采纳,谢谢
  • 38、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 39、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4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4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42、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 43、✦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源于唐朝大曲“水调歌”。据《隋唐嘉话》,“水调歌”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 4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行后雨二首·其二》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45、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46、总之,上片把苏轼由想超出尘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从而表现了苏轼热爱现实人生及其豪放飘逸的情怀。
  • 47、⑾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一说何时。
  • 48、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 49、A.表达作者在政治上的处境既不得意,和亲人又多年不能团聚(与其弟苏辙已七年没有见面)的抑郁心情。
  • 50、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 51、词的小序,不但说明了写词的时间及其原因。更重要的是小序中欢饮达旦,大醉,这不但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忧郁和情绪的低沉,而且也说明了写作此词所表现出来矛盾心理。
  • 52、以“诗”为名,共话中秋团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