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

  • 1、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 2、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 3、点击上方关注(诗词天地视频号)
  • 4、译文: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 5、原创不易?感恩❤鼓励!
  • 李白(701年2月28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 6、李白(701年2月28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 7、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 8、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 9、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 10、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 1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12、译文: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 13、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 14、【李白登黄鹤楼的三首诗】今天的这首诗《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15、《唐诗归》:钟云:胸中无事,眼中无人。钟云:说出矣,说不出。谭云:“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萧条零落,沿袭可厌,惟“相看两不厌”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则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结,岂许俗人浪识!
  • 16、【李白离别的诗句祝福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17、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 18、《独坐敬亭山》是李白晚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李白的独坐之景。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表现出了李白在生命历程中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可以说这首诗只有4句,却把孤独写到了巅峰,无人能够超越。
  • 【独坐敬亭山李白】特别鸣谢:爱濛佳美口才表演艺术基地提供场地支持!
  • 19、【独坐敬亭山李白】特别鸣谢:爱濛佳美口才表演艺术基地提供场地支持!
  • 20、这是李白送给友人的临别赠言: 官爵地位,荣华沉沦早有定局,何必去问占卜的人呢!
  • 21、李白被这里的幽静吸引了,他顺着山路继续往上走,腰间的酒葫芦叮叮当当地响着,清脆的声音在寂静的山林空谷中回响。越往上走,山越陡,林越静,李白走到一片视野开阔的空地上坐下来。他向四周望去,连绵起伏的山头,远远近近,一个挨着一个,在他面前依次铺开,那层层叠叠的颜色,让他的眼前变得迷离起来。红的是枫叶,绿的是松树,黄的是梧桐,敬亭山的秋天好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
  • 22、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2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24、《诗薮》:绝句最贵含蓄,青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亦太分晓。
  • 25、黄鹤楼/登黄鹤楼赏析一
  • 26、【李白登黄鹤楼的三首诗】明·高棅《唐诗品汇》:刘后村云: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乃作《凤凰台》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刘须溪云:恨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故胜巧思。
  • 27、渴望超越崔颢的李白正值意气风发,有点小脾气也是可以理解的,可到了晚年,57岁的李白再一次来到了伤心之地黄鹤楼,这一次他带着不同的心情,以完全不同的心境写下了一首诗,却比前一次更绝望,甚至有了一丝凄美的味道。

  • 28、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29、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离开蜀地,乘船沿江东下,一路游览名山大川。到了襄阳(今湖北襄樊),得知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就专门去拜访他。孟浩然读了李白的诗,称赞不已,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开元十八年(730年)的春天,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就让人捎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孟浩然来后,李白请他在黄鹤楼饮酒,二人别后重逢,相谈甚欢。几天后,孟浩然坐船出发,李白亲自送到江边。望着渐渐远去的帆影,李白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30、草地·专栏|那些曾在历史上肆虐过的病毒,人们是如何应对的?
  • 3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扩展资料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 32、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扩展资料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 33、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中的注释理解诗歌,自主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表格。
  • 34、朗读,陶冶情操,升华修养!
  • 35、如对本文感兴趣,请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 3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 37、释义: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 38、《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独坐所见,三四句独坐所感,曰“两不厌”,便觉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风神,有非尘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灵乎?
  • 39、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 4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对不起,就这些了。以后想起来再告诉你。
  • 41、古文|唐诗宋词|国学经典|古代风俗
  • 42、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 43、《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红杏尚书佳曲获良缘
  • 4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 ——李白写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写黄鹤楼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45、——李白写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写黄鹤楼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46、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 4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一作:唯有)

  • 48、出自唐代温庭筠的《送人东游》
  • 49、孔孟之道国学机K4plus编号:2259
  • 50、来年湖光山色依旧,花依然开,人依然欢声笑语立花前,黄鹤楼想必也将再度人流如织。活着,总得尽量正常地生活,不能总往回看,不能沉浸在悲痛里,甚至需要狂欢来把悲伤和惊惶忘记。
  • 51、孔孟之道国学机K4plus编号:2259
  • 52、(排名不分先后,仅为阵容展示,
  • 53、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 54、姜坤,女,1981年生,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周家中心学校教师,双城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哈尔滨市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双城区劳动教育工作优秀教师,双城“十三五”课题主持人,《品月诗话》栏目文字撰稿成员之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