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田地因为杂草而荒芜,人们因为贪欲而受害;施舍东西给没有贪欲的人,将可以得到丰硕的果报。一六布施有三种:第一种是财物上的施舍,第二种是真理的布施,第三种是消除众生的恐惧。一六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图或目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一六肉体不是真正的我,因为假如肉体是我的话,身体就可以自由自在而不生病了。一六当无我的信念深植在一个人的内心时,,他便可因而达到宁静、沉著和更泰然自若的境界。

  • 1、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佛教创始人,他也修成了正果,成为现在佛,即如来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 2、大势名称圆满:具有广大的名声、极美的称誉,即对于慷慨惠施,具足勇健精进等的品德,由德之感召,成为大众所供养之处。
  • 3、当年,第一世噶玛巴都钦松巴遵照上师冈波巴的旨意,来到这一带修行弘法,据说他先后征服了冈波山神和亚丁的山神,使他们由原来的苯教护法神变为密教护法神,后来他创建了冈波涅南寺还有这座邦普寺。在后山的岩壁上,有一幅古老的文字,是噶玛巴都钦松巴用自己的鼻血亲手所写,千百年来无人能破解其意。直到九几年西藏高僧阿公活佛来邦坡寺,终于揭开了千古之谜。这段藏文的意思是:“我行遍了康区,原来这里才是最美丽的地方”。
  • 4、此顶善根依下、中、上三品,下忍位如煖、顶继续修四谛十六行相,至中忍位则变为减缘、减行修法,而上忍位只观欲界苦谛一行相,其与世第一法相邻接。此位又以一刹那观苦谛一相入世第一法位。因为此位缘欲界苦谛修一行相仅一刹那,仍属有漏,所以称为世间,又因为此有漏法为世间中最殊胜,故称第一。最胜乃因有士用力、离同类因,无间即引圣道。

  • 5、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 生活是一个漏斗,得到了,失去了;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烟。看清一个人又何必去揭穿;讨厌一个人又何必去翻脸。活着,总有看不惯的人,就如别人看不惯我们。
  • 6、生活是一个漏斗,得到了,失去了;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烟。看清一个人又何必去揭穿;讨厌一个人又何必去翻脸。活着,总有看不惯的人,就如别人看不惯我们。
  • 7、二○○二年藏历四月三十日
  • 8、摩伽以无逸,得为诸天主。无逸人所赞,放逸为人诃。
  • 9、在产生这些果支的时候,我们要问:谁是造业者?是谁在爱、是谁在取?又是谁在感受果报?其实,取是由爱而生,爱是由触而来,如是上推,名色由识而来,识因行而生,行因无明而起,整个过程仅仅是从唯法因支生起唯法果支,在生起流转的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作业的我与感果的我。众生因为不了知生死的道理,于彼妄执为有我,为了寻求我的安乐,便去造集三门善与不善之业,从而随业继续流转。
  • 10、形色圆满:由于形体、容色的善妙,容貌殊妙;由于六根的健全无缺,众所乐见;由于纵横比例协调,形量端严。
  • 11、天边无际的众生,由于自爱的本能,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即便我们觉得微不足道的蚊蚁,也是日日都在寻求安乐。然而大多数的众生不明苦乐的法则,不知苦乐的来源,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他们往往背道而驰,想求得安乐却未曾种下乐因,想远离痛苦却处处制造苦因,如是而行怎么能离苦得乐呢?其实苦乐的根源只在我们的心、我们所造的业。
  • 12、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 13、有的人终其一生为寻找一个知心的人,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未能遇见一个懂自己的人,有的人一路上错过爱惜自己的人。
  • 14、使东土之人能够有所教化,早入轮回。

  • 15、疯狂追逐外境的同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忘记了离自己最近的内心。其实至理简明,世界的作者正是我们的心。与恶心相反,这个宇宙中还有善心的存在,它是积极的、清静的、温暖的、光明的、开放的、祥和的,由它所发身语意一切的善业,所变现的永远是安乐的世界。遵循佛陀开示的因果正道,不论希求哪方面的安乐,只要我们在因地如理如量地种下它的圆满正因,那么必将会如愿以偿地实现。
  • 16、以布施为例,在作任何布施前,都应如是思维:为使一切众生成就佛道,我今行此布施。中间应以空性见安住或相似安住,知道布施的我本不存在,所施之物也无实有,而受施者亦如幻化,这样破除布施时的著相实执。最后布施的功德不为自求人天福报、权乘小果,唯愿以此功德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无上菩提,如是回向可以成就无量功德。《菩萨地论》云:“不要只是为了获得善报而行布施,一切的布施功德都应回向于无上圆满菩提之达成。”
  • 17、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的追求完美。——列夫·托尔斯泰
  • 18、杀生的动机为贪嗔痴三毒烦恼。如因仇恨而行杀,是由嗔心发起的杀生;为了获取猎物的皮、肉、骨等而行杀,是由贪心发起的杀生;认为杀毒蛇猛兽、蚊蝇蚤虱等是为民除害,如是行杀是由痴心发起的杀生。与此相同,其余九种恶业都因贪嗔痴而发起。
  • 关于定与不定业的相,《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明确抉择为:所谓的顺定受业,即是故思已,若作若积集业;而顺不定受业,即是故思已,作而不积集业。所以定业有三个条件:造业先经过思维,是故意的;造业不仅是故意的,而且发之于身口,身体或语言在造作。不仅是作业,而且作业的同时,即已在相续中积集业。
  • 19、关于定与不定业的相,《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明确抉择为:所谓的顺定受业,即是故思已,若作若积集业;而顺不定受业,即是故思已,作而不积集业。所以定业有三个条件:造业先经过思维,是故意的;造业不仅是故意的,而且发之于身口,身体或语言在造作。不仅是作业,而且作业的同时,即已在相续中积集业。
  • 20、族姓圆满:即生于世间敬重、共同称赞的高贵种姓中。
  • 21、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 22、个人的智慧只是有限的。——普劳图斯
  • 23、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 24、对比较严厉的对境如上师、正法、僧众、父母等进行无理诽谤或是欺骗诳惑,将会遭致极其严重的惨报。以下两例便是无因诽谤僧人而受惨报的公案。

  • 25、【释迦牟尼名言300句励志】二圆满人身之异熟果报208
  • 26、拘留沙国有位恶生王,看见一金猫,从园堂的东北进入西南角,就命人挖掘,结果得到铜盆三重,里面装满了钱,而且五里之内都是如此。王甚觉希奇,就问尊者迦旃延此事的因缘。尊者答道:“过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当佛涅槃后,曾有一比丘乞食,置钵于路边,告诉行人:如人以财置于此坚牢藏中,一切王贼水火不能夺去。当时有一穷人,听后踊跃欢喜,恰好他有卖薪钱三文,随即取钱布施。在返家的五里路上,穷人步步发欢喜心,当他到家要进门时,又遥向比丘所在地顶礼发愿,当时的穷人就是您的前身。”
  • 27、【释迦牟尼说过的话】若说你能伤害之人,唯有爱你之人,若说能够把你伤害的人,亦唯有你爱的人。既然都因为爱,谁也不应该伤害谁,每颗心灵深处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 28、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 29、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 30、【释迦牟尼说过的话】人活一世,草木一世,生命的尽头,什么也不剩下,唯愿有生之年笑对相遇,莫要过多与心计相对,你算我,我算你,算完一生也算不清,反而因此虚度光阴,错过良辰美景。若无相欠,我们便不会遇见,既然遇见必然有未了的情缘,为何不友善相对,和睦相处。上辈子欠的,今世要来偿还,上辈子的得,这辈子要还,若无相欠,怎会遇见。
  • 31、在产生这些果支的时候,我们要问:谁是造业者?是谁在爱、是谁在取?又是谁在感受果报?其实,取是由爱而生,爱是由触而来,如是上推,名色由识而来,识因行而生,行因无明而起,整个过程仅仅是从唯法因支生起唯法果支,在生起流转的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作业的我与感果的我。众生因为不了知生死的道理,于彼妄执为有我,为了寻求我的安乐,便去造集三门善与不善之业,从而随业继续流转。
  •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 3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 33、此顶善根依下、中、上三品,下忍位如煖、顶继续修四谛十六行相,至中忍位则变为减缘、减行修法,而上忍位只观欲界苦谛一行相,其与世第一法相邻接。此位又以一刹那观苦谛一相入世第一法位。因为此位缘欲界苦谛修一行相仅一刹那,仍属有漏,所以称为世间,又因为此有漏法为世间中最殊胜,故称第一。最胜乃因有士用力、离同类因,无间即引圣道。
  • 34、在修道位,趋近于菩提位,助觉胜,所以说觉支增。或于此位中断九品惑,数数觉,所以说觉支增上。

  • 35、应身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在菩萨面前显现的他受用报身更极微妙。《观经》上讲,报身佛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具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而佛之法身更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经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 36、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 37、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 38、宋钦宗北狩时,已经立成和议,显仁皇后即将回国。当时钦宗皇帝挽着皇后的手,哭着说:“我如能南归,即使作太乙宫使,也于心足矣。其他我也不存奢望。”皇后则对钦宗皇帝发誓:“我南归后,如不来迎陛下,当瞎我眼!”等到宋高宗时,根本不见有迎复先皇之意。皇后怃然,却不敢力言,不久即双目失明。当时虽然广募医疗,却无人能治皇后的眼病。后有道士入宫,用金针一拨,左眼顿时复明,皇后心喜,请求再治右眼。道士说:“皇后,您用一眼看视,另一眼该履行您的誓言。”皇后闻言悚然起谢,道士竟自离去。
  • 39、答:因为众生在根器没有成熟之前,如果直说无我空性之义,则其容易堕入断见,会认为既然我不存在,则无造业者亦无受报者,从而谤无因果。所以佛随顺世俗在五蕴聚上安立“我”的名言,因为五蕴相似相续,在此相续所造的业毕竟不会在他相续上领受果报,就此造业受报同在一相续上发生,必不错误,故佛说自作业还自受。
  • 40、以上的现世报应不过是华报而已。在后世,由害心所感将堕入三恶道中。假设侥幸得到人身,也是相貌丑陋、愚昧无知,身心常为种种痛苦所逼,受到众生欺凌,转生于空旷恐怖、边鄙野蛮、时有争论之境,经常惨遭礌石兵刃等横死,生生世世唯起害心,无有生起慈心的机会。
  • 41、关于定与不定业的相,《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明确抉择为:所谓的顺定受业,即是故思已,若作若积集业;而顺不定受业,即是故思已,作而不积集业。所以定业有三个条件:造业先经过思维,是故意的;造业不仅是故意的,而且发之于身口,身体或语言在造作。不仅是作业,而且作业的同时,即已在相续中积集业。
  • 42、所集之业分为思业与思已业两种。所谓思业,即是使自相应心缘于境而转动的心所意业。比如当悦意的外境现前,贪心生起然后心缘此所贪之物而转,不断考虑如何能得到并享用,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便是思业。所谓思已业即是在思业的推动下发起的身语二业。
  • 43、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
  • 44、面对这样的场景,大家都按捺不住这些天内心压抑良久的小情绪,倚靠在湖边的栏杆上,坐在湖边的石头上,亦或是站在湖边的浅滩上,收敛起平时在车上的那份矜持,各种姿势各种拍,尽情洗刷这多日跋山涉水以来一路沿路的疲惫不堪。

    南传佛教并无释迦族被灭的说法,释迦族人在佛灭后也有参与后事。据斯里兰卡佛教文献及耆那教文献记载,部分释迦族人为躲避屠杀,从迦毗罗卫城逃到毗发瓦那。
  • 45、南传佛教并无释迦族被灭的说法,释迦族人在佛灭后也有参与后事。据斯里兰卡佛教文献及耆那教文献记载,部分释迦族人为躲避屠杀,从迦毗罗卫城逃到毗发瓦那。
  • 46、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 47、一切菩萨疼爱的独子——有情众生陷溺于三界的不净坑中,如母如亲的声闻、缘觉虽见众生陷入生死之中,只能忧愁哀叹,却不能将其救出,只有商主菩萨不忍亲见爱子的陷溺,而奋不顾身,亲赴不净坑中将爱子救出。所以仅如母之悲尚不足够,需依悲愍,如父勇悍,发起亲自荷负救度众生之担的增上意乐。
  • 48、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 49、求人帮助的时候,求穷人比求富人容易。——契诃夫
  • 50、天边无际的众生,由于自爱的本能,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即便我们觉得微不足道的蚊蚁,也是日日都在寻求安乐。然而大多数的众生不明苦乐的法则,不知苦乐的来源,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他们往往背道而驰,想求得安乐却未曾种下乐因,想远离痛苦却处处制造苦因,如是而行怎么能离苦得乐呢?其实苦乐的根源只在我们的心、我们所造的业。
  • 51、下了海子山离开姊妹湖没多久,这调皮的高原天气又开始捉弄我们,或许在海子山前一站就开始蓄谋已久了,当下居然开始慢慢放晴起来,好吧,现在你是爷,你高兴就好,大不了下次我再来一趟呗。
  • 52、断除十种恶业,就成为十善业。即断杀生、断不与取、断邪淫是身三善业;断妄语、断两舌、断恶口、断绮语是语四善业;断除贪心、断除害心、断除邪见是意三善业。这十善业,如未与四禅、四无色定相联,就成为转生欲界天的因;如与四禅相关联,就成为转生色界天的因;如与四无色定相关联,就成为转生无色界天的因。
  • 53、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