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曾国藩

  • 1、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
  • 2、我觉得,只有人类在由衷的感谢下生出的报效之心,才是地球上最美好的东西。武者小路实笃
  • 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
  • 4、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 5、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魏源
  •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 6、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 7、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 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 9、一支拉普兰歌曲的诗句,直到如今也不能遗忘:“孩子的愿望是风的愿望,青春的思想是悠长的思想”。 —— 朗费罗
  • 10、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 11、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翁照《与友人寻山》
  • 12、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 13、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 14、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嘉图
  • 15、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 16、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 17、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 1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 1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 20、爱祖国,首先要了解祖国;不了解,就说不上爱。任继愈
  • 21、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 22、勤奋工作,努力学习,让青春更加光彩。王光美
  • 23、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
  • 24、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 2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 2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 27、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 28、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 2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30、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
  • 3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 —— 朗费罗
  • 32、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 —— 朗费罗
  • 3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 34、天才不能使人不必工作,不能代替劳动。要发展天才,必须长时间地学习和高度紧张地工作。人越有天才,他面临的任务也就越复杂,越重要。阿•斯米尔诺夫
  • 35、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 37、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 38、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么呢!车尔尼雪夫斯基

  • 39、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 40、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 41、给予是能使人产生优越感的。雨果
  • 42、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 43、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 4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 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华罗庚
  • 45、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华罗庚
  • 46、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 47、勤奋是步入胜利之门的通行证。佚名
  •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4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杂说送张琥》
  • 50、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陈景润
  • 51、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阳春曲。题情》
  • 52、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 5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