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做到「净念相继」,修行功夫自然就会得力,读经、研究教理都会开智慧,明白如来所说真实义。

  • 1、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 2、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道场同修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 3、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為肩负的责任很重。譬如县、市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 4、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 5、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 6、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 7、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 8、从家是说了再做,我却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却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9、从古今中外的歷史,我们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為一个人的权势、财富、事业,总是会有失去的时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过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积德修善,才会有真实成就。
  • 10、在大灾难中,佛菩萨不会建立制度,因為建立制度,立刻会被魔破坏。魔已经造太多罪业,佛菩萨不忍心让他堕落得更深,所以一定会等到大灾难过后,才建立制度。所以我们在乱世弘扬正法,一定要採取低姿态,等灾难过后,正法才会真正的复兴。
  • 11、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 12、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当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 13、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 14、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 15、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养心。
  • 16、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道场同修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 17、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 18、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 19、传道、弘道都不能勉强,要随缘,不能操之过急,这是大原则。缘分成熟的时候,凡事都会自然成就。世尊当年也是如此说法,如果只有二个人缘成熟,就专為这二个人说法;如果大眾的机缘成熟,佛就為大眾说法。随缘说法,应机施教,才能惠予眾生真实利益。
  • 20、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 21、待人处世的态度不可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过份慎重,以致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 22、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当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 23、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温馨第一乐。
  • 24、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惩尤猬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 25、对治起心动念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秘诀,只在「老实」两个字,正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只有专信、专念一句佛号,其餘的事情,全部都不放在心上。
  • 26、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為肩负的责任很重。譬如县、市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 27、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 28、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 29、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 30、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 31、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 32、得放宽时且放宽,积些阴德我心安,眼前地步顺知退,好景须留日后看。
  • 33、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生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 34、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 35、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為肩负的责任很重。譬如县、市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 36、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道场同修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 37、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 38、现代社会环境复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很大,修行的确不容易,如果没有很深的定力,坚强的道心,往往会退转。所以我们要记取古大德的教训,谨言慎行,小心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 39、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日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 40、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 41、传道、弘道都不能勉强,要随缘,不能操之过急,这是大原则。缘分成熟的时候,凡事都会自然成就。世尊当年也是如此说法,如果只有二个人缘成熟,就专為这二个人说法;如果大眾的机缘成熟,佛就為大眾说法。随缘说法,应机施教,才能惠予眾生真实利益。
  • 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福兮常自惜,势兮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 42、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福兮常自惜,势兮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 43、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 44、我们真正效法古人為法忘躯、不疲不厌,一定会得三宝加持。如果还有贪、瞋、痴、慢,就不能感应,纵使感应,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帮助我们造恶业。

  • 45、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我们应该慎言,但不该说而说固然不对,该说的不说也不对。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言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个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对事物的正知正见是重要的。
  • 46、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 47、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 48、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它重,它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你处得它好,它益你必多。
  • 49、古今达士之为人处世、涵养识见是智慧之结晶,可令学人受用终生,但我们也不能僵直理解、机械照搬,比方说君子不妄语”,当我们到人家家里去拜访,过了吃饭时间,主人问:吃了饭吗?”你明明未吃,为了不打扰对方,却回答说;吃过了”。纵然欺骗了对方,其出发点却是好的。又如医生安慰患了绝症的病人,虽然打了妄语,但其动机是善良的。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在正知、正见、正行的基础上活学活用。
  • 50、向善知识求法,要存真诚心、恭敬心去求。没有真诚恭敬的心,善知识怎麼说,我们也不会开悟。自己真正有修行功夫,这是「因」,以真诚、恭敬心向善知识请法,这是「缘」,因缘成熟,自然有成就,两种条件都不能缺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