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1、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具有浓郁的象征性。二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句句又暗示着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 2、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 3、会写“锤、凿、焚”3个字。
  • 4、“其实,它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短暂人灿烂的绽放……”爷爷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我身后,凝神看着昙花说道,“孩子,你知道吗,关于昙花,有一个传说。”
  • 5、【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这一类诗词的创作,常常源于诗人对某一特定事物内在意义的直觉顿悟,之后再将这种直觉的顿悟进行提炼并完善,最终形成单一而明显的主旨。因此诗人必须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在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体验、比较、玩味的基础上,进而准确地揭示出所咏之物的品性或品行。
  • (1)诗化语言,绘画语言,浓淡相宜,饱含感情,含蓄深刻。

    6、(1)诗化语言,绘画语言,浓淡相宜,饱含感情,含蓄深刻。

  • 7、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冰雪林中著此身”,就色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白”也;就品性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坚忍耐寒也,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梅树比作自己。已经表现白梅的冰清玉洁,接着就拿桃李作反衬。前两句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
  • 8、(唐)刘长卿《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
  • 9、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在一个没有阳光、不适宜生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 10、释义: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 11、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 1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 13、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 1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15、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
  • 16、走到小园,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 17、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 18、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 19、“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 20、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相识了315天。回望过往,大家一起完成了8期“茶菊墨影”文集;一起用笔墨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起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短的学期;一起经历了百年一遇的2020年02月02日……
  • 2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22、二是指“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虚写)
  • 23、⑭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 24、蝴蝶美,不错,蝴蝶绚烂,也不错。但蝴蝶怎么会生来就那么美呢,它成蝶之前不也是一只毛毛虫,甚至能不能活过这一阶段都不知道。当它是毛毛虫的时候,能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一两片叶子,而当它真正破茧成蝶后化为蝴蝶,才会看到整片树林。
  • 25、从具体操作上看,命题引导立意。
  • 26、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 27、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 28、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29、也许,它根本不渴望赞美,它只需要拥有一方净土,创造美丽,或是成为陪角,尽心工作。它拥有美丽脱俗的名字“满天心”,“六月雪”,它与清新的外表形成照应。
  • 30、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31、有一次,奶奶让我独自一人去家后面的竹林里采蘑菇,于是,我便提起篮子朝着竹林走去。这片竹林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这时恰巧是春天,竹林碧碧翠翠,阳光透过竹叶,散散地照下来,风儿吹过,纤细伸展的枝叶随之轻舞着,凝神之间,可听到沙沙的竹语……地上,各色不知名的野花正开得灿烂,蘑菇遍地都是。我提着竹篮,盯着那一堆堆小山包似的蘑菇群,乐开了花。
  • 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 32、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 33、《送族弟绾从军安西》—文学家李白
  • 34、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 35、吴伯箫的《灯笼》属于借物抒情的散文。将小说的题材、诗的感情、散文的结构融合在一起小说的题材:文章围绕“灯笼”,写到亲人的离合、家族的变故、飘泊的悲欢等题材,故事性强。诗的感情:“灯笼”在文中寄寓了作者丰富而深厚的内心情感;围绕灯笼的人事也都充满感情,如“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等表达,善于借意象抒发深情,留下回甘余韵。散文的结构:文章以“灯笼”为主线串连人事,贯穿古今,使文章形散而神聚。
  • 36、像琉璃玉匣里吐出一朵白莲,剑柄上的金环是日月的光辉镀染。

  • 3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 38、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明天我要登上峰顶,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
  • 39、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
  • 40、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
  • 41、满树的花香,温温和和,钻入鼻腔。她,用自己的花香,打破了所有的傲慢与偏见,用其它三季默默的忍隐,默默蓄力,换来了这生命的怒放。
  • 42、(游学)秋到济南红叶谷,片片红叶自在舞
  • 43、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似乎还在延续,但你仅仅是在打铁吗?你是在铸造一道墙,一道维护自己内心幽静的墙,最后你慷慨起义,广陵散空前绝后再也无一人能一抚绝唱,因为没有人能配得上这首雅曲。
  • 44、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颻。
  •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要向仙人掌一样,永不言败,在暴风雨过后,迎来的必定是美丽的彩虹。
  • 45、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要向仙人掌一样,永不言败,在暴风雨过后,迎来的必定是美丽的彩虹。
  • 46、此外,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选取大西北最常见的白杨树这一“物”作为言“志”的基础,凭借白杨树这一“载体”,极恰当地歌颂了团结抗日的北方军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所托之“物”极小,即我们司空见惯的花生,所言之“志”却极深刻,即借花生“有用”的本质,赞颂社会上默默贡献、不慕虚荣的人。

  • 47、二是指“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虚写)
  • 48、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 49、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 50、“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花,是一种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植物,它们装饰我们的生活,让世界有了更多的色彩。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花,晋代的陶渊明喜欢菊花,北宋的周敦颐喜欢莲花,而我喜欢梅花。
  • 51、截冈邀路出林塘
  • 52、时光匆匆,不知不觉间,我们即将要结束初一生活了,三年的初中时光,我们已度过三分之一。在这一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进步……
  • 53、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