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够说:路,就在我的脚下。

  • 1、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3、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 8、此刻,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罗蒙诺索夫
  • 9、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
  • 1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 11、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 1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 13、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提卜
  • 14、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陶铸
  • 15、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 1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 18、不好的书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 1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 2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 2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 23、愈学习,愈发现自我的无知。笛卡尔
  • 24、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 25、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以人为师能提高。
  • 2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礼记·学记》
  • 2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28、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十分好的兴奋剂。《奥斯特洛夫斯基》
  • 29、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 30、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 31、吹嘘自我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我的无知。
  • 3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 33、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培根
  • 34、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培根
  • 35、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 36、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 37、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发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十分有限,枯燥了。鲁迅《致颜黎民》

  • 3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 3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可是是愈来愈发觉自我的无知。笛卡儿
  • 40、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 41、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 42、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43、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 44、攀登科学文化的同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供给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高士其
  • 45、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多练多乖,不练就呆。
  • 46、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培根
  • 47、自觉心是提高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 48、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 4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 50、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 51、书籍是人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 52、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 53、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高尔基
  • 54、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 55、读过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 56、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 57、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