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是述李白告归时所说的话。

  • 1、遥指万重云动,踟看千壑枫红。
  • 2、直译就是漂浮的云彩,古人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出自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释义:这是一首借景言志的好诗。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眼,就能看得远。表现了诗人高瞻(zhān)远瞩(zhǔ)、胸怀宽广、不怕困难的豪迈(mài)气概和坚强意志。千寻: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闻说:听说。鸡鸣(míng):鸡叫,指天快亮的时候。见日升: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不畏(wèi):不害怕。遮(zhē)望眼
  • 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 4、①终南望余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 5、登高衫动倚长风,山色映晴空。
  •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 6、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 7、《绝句》——唐代:杜甫
  • 8、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细胞仍需水分滋养
  • 9、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 10、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 11、今天,你的家乡下雪了吗?
  • 12、(韵译):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 13、当然,对王安石这首诗中“浮云”的理解,也可不限于“小人”之说,大凡蔽塞心智的短视邪念,都有如浮云,如果自己立足高、持身正,自能高瞻远瞩,不为所扰。全诗句句双关,耐人寻绎。
  • 14、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
  • 15、此诗与苏东坡的名篇《题西林壁》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王诗说理兼言志,而苏诗纯是说理,是更典型的宋诗。
  • 16、“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
  • 17、一个健康又愉快的春节!
  • 18、日有闲暇,品味读者文摘杂志(ID:DZWZZZ0606)——
  •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19、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 20、《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 21、《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 22、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23、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 24、在诗人崔涂的诗句中便可悉知
  • 25、雪梅〔宋〕卢梅坡①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阁笔费评章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注释??①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②降(xiáng),服输。③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译诗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 26、《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 27、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
  • 28、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 29、直译就是漂浮的云彩,古人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 30、例如西汉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意思是奸邪之人当道,使圣听闭塞,贤者便不得其任,甚至遭受诬陷与迫害,就像天上的浮云遮住太阳,使光明不能普照。
  • 31、“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 32、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 33、|斗|公|私|小|康|
  • 3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登飞来峰》。全诗如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 35、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 36、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 37、小伙伴们在准备过大年的时候
  • 38、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 39、寥寥几语,诉尽远行游子断肠之思

  • 40、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 41、【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
  • 42、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 43、lín biǎo mínɡ jì sè,chénɡ zhōnɡ zēnɡ mù hán。
  • 4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登飞来峰》。全诗如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 lín biǎo mínɡ jì sè,chénɡ zhōnɡ zēnɡ mù hán。
  • 45、lín biǎo mínɡ jì sè,chénɡ zhōnɡ zēnɡ mù hán。
  • 46、祖咏〔唐代〕
  • 47、“不畏浮云遮望眼”诗句是王安石的作品,不是李白。
  • 48、这里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 49、我们对文章保持中立态度;

  • 50、在这个时候,天气会更冷,
  • 51、雪梅〔宋〕卢梅坡①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阁笔费评章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注释??①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②降(xiáng),服输。③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译诗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