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苏轼|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

  • 1、西湖夜凉,吴姬低唱,画舫宿荷香。张可久《小桃红·湖上和刘时》
  • 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3、小阑干画桥横缘野,忆西湖月明秋夜。张可久《落梅风·玉果山先上》
  • 4、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 5、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7、密州出猎,距离乌台诗案尚有四年,苏轼终其一生方走完的坎坷悲辛的贬谪之旅,尚没有拉开序幕,但后来长达八年的外放经历,已经初步展现了他行走世间的姿态、气质和风度。
  • 8、主人不减西湖长,青眼无妨顾德麟。杨万里《简陆务观史君编修二首·员外治中高帝孙》
  • 9、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10、【苏轼江城子】大家可能还会问,为什么偏偏是苏轼第一个开始写这种豪放词和以诗为词呢?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啊,苏轼本人学识非常渊博,知识面非常的广博,人生阅历又极为丰富,所以,传统词的这点主题和题材根本不够他用的。你想想,他这一辈子经历了多少大事、经历了多少坎坷,诗、词、文、书法、绘画、儒家、道家、佛家,他无不精通。广泛的阅历,丰厚的学养,使得他必然会对他接触到的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做巨大的改造,他也许不是有意的要改造词风和词的内涵,但是呢,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知识范围使他处处逢春。他一旦接触到词的创作,
  • 11、潋艳西湖水一方,吴根越角两茫茫。孤山鹤去花如雪,葛岭鹃啼月似霜。油壁轻车来北里,梨园小部奏西厢。而今纵会空王法,知是前尘也断肠。钱谦益《西湖杂感》
  • 12、朝来初日半含山。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 13、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 14、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 15、西湖莼菜胜东吴,三月春波绿满湖。沈明臣《西湖采莼曲二首·西湖莼菜胜东吴》

  • 16、午梦西湖泛烟水,画船撑入荷花底。杨万里《小池荷叶雨声》
  • 17、苏轼此处用张充出猎典故,首先表现了自身“左牵黄、右擎苍”的狂放不羁之情态和返老还童之乐趣。在众人的簇拥下,他打马飞奔,驰骋平冈,凌厉中原,豪气干云。然而,密州任上的苏轼,实则是受朝廷冷落的“下野”之人。此处用张充的典故,还隐含着几分自嘲的意味。苏轼戏说自己虽是老夫,却如青年张充一样疏狂不羁,一身两役,一事无成,事实上这也是他彼时的真实处境。
  • 18、西山东畔,西湖南畔,醉归款段松阴惯。薛昂夫《中吕·山坡羊·销金锅在》
  • 1江城子①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②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③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④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2苏轼《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3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 19、1江城子①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②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③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④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2苏轼《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3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 20、西山东畔,西湖南畔,醉归款段松阴惯。薛昂夫《中吕·山坡羊·销金锅在》
  • 21、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 22、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 2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
  • 24、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 25、仲也珠径寸,照夜光如月。苏轼《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

  • 26、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罗隐《题磻溪垂钓图》
  • 27、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张煌言《忆西湖》
  • 28、还有个小故事。我们都知道,苏轼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苏黄米蔡。大家都非常喜欢他的字,当时有一个官员跟苏轼不熟,很想得到他的字而不得,于是,委托了一个苏轼的朋友跟他说好,你只要给我弄到一幅苏轼的字,我就送你一只羊腿。朋友一看这买卖划算呢,可是有一样,你天天跟苏轼要这个书法作品,也不太合适。这个人非常聪明,他想了个办法,天天给苏轼写信,苏轼接到不就得给他回信,一回信,这可不就是一幅书法作品吗?于是啊,隔三差五的给苏轼写信,苏轼隔三差五的给他回信。他就把这信送给那位提供羊腿的朋友,他得到的羊腿就越来越多。
  • 29、画取西湖三两朵,摘索映空花不密。徐照《爱梅歌》
  • 30、午梦西湖泛烟水,画船撑入荷花底。杨万里《小池荷叶雨声》
  • 31、御罗屏底翻歌扇,忆西湖、临水开窗。吴文英《风入松·桂》
  • 村舍外,古城旁。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 32、村舍外,古城旁。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 3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
  • 34、古乐多不存,无法想象北宋东州壮士的歌声是如何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但若置于当世,我以为当用秦腔苦音,由一个嗓音略带沙哑的西北汉子,高亢激越、回肠荡气地嘶吼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 35、道旁松桧俱无羔,笑我重来雪满颠。杨万里《庚戍正月三,约同舍游西湖十首·不到西湖又两年》

  • 36、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37、他曾经在故乡四川眉州的山坡上,带着家人,亲手植下了三万株雪松。为什么要种那么多的雪松呢?是因为王弗爱雪松。东坡居土的痴情,可见一斑。
  • 38、何人醉眼西湖路,错认杨花作雪飞。方回《清明大雪三日》
  • 39、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 40、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41、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 42、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 43、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苏轼《送贾讷倅眉》
  • 44、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45、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 46、长桥千载犹横跨。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 47、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 48、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 49、凤沼才难尽,馀思凿西湖。严公贶《题汉州西湖》
  • 50、及至调任密州知州,苏轼内心的苦闷之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解。作于密州任上的《寄吕穆仲寺丞》,更有沧桑之感:“孤山寺下水侵门,每到先看醉墨痕。楚相未亡谈笑是,中郎不见典刑存。君先去踏尘埃陌,我亦来寻桑枣村。回首西湖真一梦,灰心霜鬓更休论。”诗中叙写与吕穆仲同游孤山寺的美好回忆、不见友人时的自我宽解、友人将回京城而自己依旧独留桑枣村(密州)的淡淡失落,不禁感叹人生如梦,大有欲说还休之叹。
  • 51、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 52、我忆西湖断桥路,雨色明光自朝暮。汪元量《忆湖上》
  • 53、寻芳屦,出门便是西湖路。西湖路,旁花行到,旧题诗处。张可久《商调·秦楼月》
  • 54、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女。苏轼《鹊桥仙七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