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1、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百转,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 2、笠翁对韵上卷·十二文(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 3、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 4、细细品味文字间的那一份感触
  • 5、欢迎喜欢阅读喜欢朗读的朋友加入我们!
  •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 6、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 7、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 8、欢迎喜欢阅读喜欢朗读的朋友加入我们!
  • 9、论语诵读——论语(宪问篇一)
  • 10、此曲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呢?试看:
  • 11、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 12、(46)小学必背古诗75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13、(美文欣赏10)史铁生奶奶的星星徐静蕾朗读
  • 14、马致远其人,曾为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隐退。其为元曲作家,曲词豪放洒脱,故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 15、《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
  • 16、【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上十种物象,“流水”、“西风”和“夕阳”我们把它划归“动”物,其余七种物象划归“静物”。所以,在写作方法上就是动静结合的。而前三种物象和第七种物象都具备一种特点,就是:秋天才有。愁由何来?愁由“秋”来。题目为《秋思》,要思则必有心,“秋心”结合则为“愁”也。秋思必致秋愁。作者所使用的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必使人产生一种孤独凄惨的心理感受,再加上又是从他乡经过,没有亲熟之人,从而产生断肠之极度感觉。因此,作品抒发的思想感情可以表达为四个字:凄凉苦楚!
  • 17、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 18、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 19、“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 20、徘徊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于丹)
  • 21、天净沙秋思主要描写了秋天萧瑟的景物: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 22、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 23、开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 24、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在第一单元的“古代诗歌四首”中,选入了脍炙人口的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关于这首小令的意象组合脉络和情景关系,许多名家有过不少讨论:古典文学名家如吴小如、霍松林、陈伯海、方智范等,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有孙绍振、王富仁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切入的解读,丰富了阐释的含义空间,都能给人或多或少的启发。当然,《教师教学用书》结合学生的学情,也提供了相应的分析。这里,笔者在《教师教学用书》分析的基础上,斟酌其他学者的意见,进而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希望通过持续的思考所得,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 25、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 26、国学朗读—增广贤文四(下)
  • 27、莫真宝李伟亮王纪波王海亮莫雨涵韩倚云
  • 28、汪良忠刘燕戴爱琴啸汉马杨勇民桐荫夜轻寒
  • 29、而《天净沙·秋思》正是这种风格回归盛唐的元朝散曲的先河之作。这种写作表现手法与宋诗理性,宋词豪放、婉约,元曲泼辣、生猛都有不同,开启了散曲疏阔清朗表达“秋思”,以及表达其他情感一个新的路子。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因此称此曲为“秋思之祖”。
  • 30、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写的景物如下: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这些意象均表现了悲凉、萧瑟之感,由近及远、动静皆宜,描绘出了一副色彩绚丽的秋景图.通过这些组合,抒发游子的寂寥、悲凉的心情,深刻的表现了游子的悲秋情怀.这首曲大多数都是描写的景物,也就是意象.
  • 31、如果只读文章不见作者,你很难相信这篇习作出自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女孩子。她不但对原作意境理解准确,想象描写生动具体,而且遣词造句很显老道,状语和定语的运用使得语句的表现力大大加强,虽然她自己还不一定掌握状语和定语的定义。这取决于她对汉语的领悟,聪敏优化了语感,语感优化了行文。我是欣慰之至了。

    马致远捺不住思乡之切,提笔写下了这首散曲。
  • 32、马致远捺不住思乡之切,提笔写下了这首散曲。
  • 33、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 34、学者们在论到这首小令时,往往会拿它与白朴的《天净沙·秋》作比较,以此凸显马致远小令的情景交融特点。这样的比较,虽然对理解马致远这首小令帮助很大,但也带来一些不该有的误解,需要在此加以澄清。
  • 35、三字经(二养不教父之过)
  • 36、为讨论方便计,先把这首小令转录于下:
  • 37、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 38、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的确委实不过。
  • 39、(10)中学必背古诗词——岳阳楼记宋范仲淹(附董其昌文征明等名家书法作品)
  • 40、一阵冷风吹过,诗人单薄的衣衫被风吹得鼓起,瘦弱的马匹禁不住风这样刮,嘶嘶鸣叫起来。诗人被冷冽的风吹清醒了,才猛然发现自己原来依然在古老的道路旁。
  • 41、三字经(十父子恩夫妇从)

  • 42、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 43、梦烟霏尤悠张芳君白秀萍老墨崔德煌孙文
  • 44、国学朗读—增广贤文四(下)
  •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 45、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 46、细细品味文字间的那一份感触
  • 4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写的景物如下: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这些意象均表现了悲凉、萧瑟之感,由近及远、动静皆宜,描绘出了一副色彩绚丽的秋景图.通过这些组合,抒发游子的寂寥、悲凉的心情,深刻的表现了游子的悲秋情怀.这首曲大多数都是描写的景物,也就是意象.
  • 48、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 49、(诗文欣赏)心经全文及解释附十大名家《心经》欣赏
  • 50、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的确委实不过。
  • 51、——三门初级中学七(3)班叶芷辰

  • 5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何被称为秋思之祖?
  • 53、开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