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巩

  • 1、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 2、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 3、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 4、咸:都。
  • 5、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 6、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 7、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 8、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 9、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 10、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 11、黯黯:同“暗暗”;
  • 1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 13、黯黯:同“暗暗”;
  • 14、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 15、赏析
  • 16、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 17、赏析
  • 18、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 19、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 20、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 21、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 22、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 23、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 24、咸:都。
  • 25、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 26、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 27、赏析
  • 28、译文

  • 29、译文
  • 30、赏析
  • 31、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 32、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 33、赏析
  • 34、但使:只要。
  • 35、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 译文
  • 36、译文
  • 37、黯黯:同“暗暗”;
  • 38、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 39、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 40、赏析
  • 41、但使:只要。
  • 42、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 43、但使:只要。
  • 44、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 45、黯黯:同“暗暗”;
  • 46、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 47、译文
  • 48、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 49、黯黯:同“暗暗”;
  • 50、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 译文
  • 51、译文
  • 52、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 53、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 54、咸:都。
  • 55、译文
  • 56、译文
  • 57、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 58、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 59、赏析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