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堂之北,旦旦若是。——袁凯《蒋氏寿萱堂》
2023-04-26 03:12:57
9139
- 1、词句注释
- 2、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3、风递幽香⑶出,禽窥素艳⑷来。
- 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 5、白话译文: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6、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李商隐《陈后宫》
- 7、白话译文: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 8、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 9、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 10、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 11、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 12、明年如应律⑸,先发望春台⑹。
- 1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 14、明年如应律⑸,先发望春台⑹。
- 15、⑹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16、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 17、风递幽香⑶出,禽窥素艳⑷来。
- 1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 19、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 20、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2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 22、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 23、相关材料
- 24、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第三联“风递幽香出
- 25、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26、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屈原《国殇》
- 27、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 28、⑹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 29、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 30、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陆游《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 31、词句注释
- 32、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 33、万木冻欲折,孤根⑴暖独回⑵。
- 34、⑶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 3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6、“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 37、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38、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 39、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 40、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41、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 42、白话译文: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 43、《唐诗笺注》:气格矫健,绝不似僧家寒俭光景。宜其为少陵所赏识也。
- 44、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45、万木冻欲折,孤根⑴暖独回⑵。
46、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 47、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 4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 49、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 50、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陆游《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 51、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 52、名家辑评:《瀛奎律髓》:寻常只将前四句作绝读。其实二十字绝妙,五六亦幽致。
- 53、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54、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谢灵运《七里濑》
- 55、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56、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57、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