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 1、有教无类。
  •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3、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 4、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5、6、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 6、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 7、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9、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1、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 12、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13、6、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15、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 16、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18、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1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2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 21、有教无类。
  • 2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2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24、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 2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27、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2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2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30、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31、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 3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 3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34、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 35、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 36、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3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38、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3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 40、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41、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 4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4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4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6、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 45、6、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 4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47、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4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5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5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53、子曰:不迁怒,不二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