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是没有妄念并不成为禅修。真正的修止,是不怕妄念生起的。能保有觉知,便不怕妄念生起

  • 1、沉痛中唤醒了什么,可能才是祭奠逝去的亲人最好的安慰,或许我们喜欢逃避无常这个认为不太吉祥的话题,但这并不代表不吉祥的就不会发生,因此当发生的这些灾难之后,我们若还是无法明白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么还将会继续输给无常,愿逝者安息,更愿为逝者祈祷的人能懂得生命的可贵!
  • 2、看它落向何处,但曾经你我也在枝头翘望,千年古刹之中,谁曾断丝丝红尘之恋;对错只为是非,好坏只为分别,如实修何时能照见自性!
  • 3、很多修行者仅凭自己的感觉给自己的修行打分,若在一年的修行中没有很好的感觉,就认为自己的见解没有增长。站在出世间立场,执著是漂泊轮回之根源,因执著而产生的感觉当然不能立为功德,它与解脱并没有关系。因此不能把感觉当做我们衡量修行好坏的标准。

  • 4、一个人的内心慈悲的多少,就可以通过呼吸净化空气的污浊,具说大家精进生起菩提心后,雾霾天已经一去不返。
  • 5、修行人要时时观待自心,因为心才是万法之根源,身语之统帅,行道之根本。我们今生信仰佛教,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更加幸福,而想要圆满这三种幸福,必须要在调心上精勤努力。
  •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时时都在救度众生,没有刹那间断,但众生能得到多少加持,则取决于个人的信心等多方面条件。所以真正的加持,是烦恼减少,信心和慈悲心增长。
  • 6、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时时都在救度众生,没有刹那间断,但众生能得到多少加持,则取决于个人的信心等多方面条件。所以真正的加持,是烦恼减少,信心和慈悲心增长。
  • 7、不要期待太完美的人生,这样会让你此刻体验的人生变的不完美,不要不相信有完美的人生,这样容易失去对人生完美的期待,每个人只有懂的把握人生节奏,才能拥有美妙悦耳的人生乐章!
  • 8、我们是否可以安静的学佛,不迷失在各种转发佛法神奇的网络迷信中,也不在忙碌于传播自己都未能体验的佛法果位中;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默默的佛教徒,让他人通过我们的言行才断定我们是佛弟子,而并非通过我们是佛弟子的身份来猜测我们的言行!
  • 9、不具备智慧的善法很可能变成恶事。六度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虽然位列最后,实际当中却总摄六度,是六度的前行。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目。”因此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必须具有智慧。
  • 10、很多修行者都认为禅定是迅速成办解脱的捷径道。的确如此,但前提是要懂得何谓禅定。若将止息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状态之中安住,视为唯一禅定之见解,则为大谬。如是修持禅定者,永远不会有解脱的时机,因为这种无分别状态已经远离了菩提心、信心等一切出世间功德。
  • 11、我们修学佛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成办解脱,但想要成办解脱,首先必须要生起出离心。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初次讲法,即宣苦谛,就是为了让修行者对轮回过患有深入的了解,从而真正生起出离轮回而追求解脱之心。若不具真实出离心,无论修学什么法门,行持何种善法,想要成办解脱都难以如愿。
  • 12、一个人的内心慈悲的多少,就可以通过呼吸净化空气的污浊,具说大家精进生起菩提心后,雾霾天已经一去不返。
  • 13、传承对治的是修行的疑问,圆满的传承可以完全遣除修行中的一切疑问、消除一切障碍。这就是修行者要得到传承的原因。

  • 14、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就是清净正行。也就是说,无论是听法还是修法,内心都不能与贪嗔痴烦恼交杂在一起。当你在修行过程中,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染污时,一切修法都变成非法,变成恶行。
  • 15、修行的快乐是因为它远离得失的假象,哪怕轻轻的往前一步也是远离伤害的一步,或许此刻我们的内心有太多的杂染,但这并不代表杂染就是我们,读书日的这一天,订礼法宝所显现的一切教言!
  • 16、三门之中,心是最重要的。因此无上窍诀大圆满并不着重口与身的勤作,而是讲解调伏自心。一旦调伏了心,身口等一切也都在调伏之中。我们平常所谓的闻思就是为了理解心的规律,而修行就是修心,调伏自心。一旦懂得这个道理,闻思修三种智慧都已具备。
  • 17、我想我抓不住时间,就像你留不住青春,最美的不是在假想的永恒中陶醉,而是从无常的真实中出离,此刻我们不需要逃脱什么,因为恐惧来源于你我颠倒的认知!
  • 18、我们是否可以安静的学佛,不迷失在各种转发佛法神奇的网络迷信中,也不在忙碌于传播自己都未能体验的佛法果位中;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默默的佛教徒,让他人通过我们的言行才断定我们是佛弟子,而并非通过我们是佛弟子的身份来猜测我们的言行!
  • 19、在衣食住行等条件基本具足的前提之下,我们应该懂得满足。若不知足,即便拥有的物质条件多么丰盛,你的内心恐怕也不会快乐。所谓福报,其实是指内心的满足,而非外在的拥有。
  • 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就是清净正行。也就是说,无论是听法还是修法,内心都不能与贪嗔痴烦恼交杂在一起。当你在修行过程中,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染污时,一切修法都变成非法,变成恶行。
  • 20、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就是清净正行。也就是说,无论是听法还是修法,内心都不能与贪嗔痴烦恼交杂在一起。当你在修行过程中,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染污时,一切修法都变成非法,变成恶行。
  • 21、如果每次讲法我只是从字面上做一些解释,我想对弟子而言可能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很多人进入佛门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也学过很多理论,所以弟子最缺乏的不是对理论的理解,而是如何将这些道理运用到修行之中,但这却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实践这些道理,修行即是理论,理论即为修行,我们就是最圆满的修行者。
  • 22、在衣食住行等条件基本具足的前提之下,我们应该懂得满足。若不知足,即便拥有的物质条件多么丰盛,你的内心恐怕也不会快乐。所谓福报,其实是指内心的满足,而非外在的拥有。
  • 23、所谓的魔,并不会以手持长矛大刀、青面獠牙的恶人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他就是魔。我们所说的魔障,是与正法相违的一切思想和行为,而所谓的驱魔,是在起现这样的思想行为时,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进行调伏。

  • 24、虽然我们现前对出离心已经有所了解,但是仅凭文字上的了解就想完全改变自己的心态,还是有点困难。作为凡夫,难免在人生的路途之上对轮回生起羡慕心,这也是很正常的。但对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当生起这种羡慕的时候,第一时间必须提起正念,断除羡慕之心。
  • 25、正是由于宿世福报,今生我们才能获得暇满人身,值遇众多高僧大德,并且在他们面前听闻各种教法。这是非常幸运的事,此时我们更应把所理解的道理运用到实修当中。不仅座上要落实,在座下的生活中也要懂得时时运用,如是行持自然会令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少。
  • 26、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是调伏内心,因此不要总是谈论自己做了多少件善事,而应时时反观自心,谈谈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多少。
  • 27、若哪一天他人的得失也如自己的得失般,那菩提心的影子才显现在你的心境中,若哪天得失都不在成为困扰你心境的理由时,智慧的光才能投射到你的身心!
  • 28、放不下的都是已经不属于自己的,放得下时恰好是自己拥有时,人生的剧场就是一个幽默剧,是你滑稽了他人,还是娱乐了自己,就看你的心智!
  • 29、细雨中缠绵了谁的往事,梵香中缭绕了谁的心绪,不剪不断,尘埃落心头,不了不悟,梦幻如泡影!
  • 30、当内心达到满足,贪嗔痴烦恼消尽、功德增长的时候,他就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他今生快乐、临终的时候自在、未来的时候会获得解脱,永远都在幸福之中。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者、胜利者。
  • 31、我们是否可以安静的学佛,不迷失在各种转发佛法神奇的网络迷信中,也不在忙碌于传播自己都未能体验的佛法果位中;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默默的佛教徒,让他人通过我们的言行才断定我们是佛弟子,而并非通过我们是佛弟子的身份来猜测我们的言行!
  • 32、当下不能呈现西方极乐世界的最大原因,在于我们的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遮止。因此从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今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应起到对治烦恼的作用,若不能调伏内心,西方极乐世界对我们而言,仍旧非常遥远。
  • 33、虽然我们已获得暇满人身,但由于宿世习气烦恼沉重以及多方面条件不成熟之故,身心仍会被很多世间琐事束缚而无法抽出很多时间修法。如何才能将有限时间中所修的法变成无量之功德呢?就要依靠清净之发心。

    如果爱从分别心中破茧而出,爱一定没有理由让我们痛苦,如果爱的翅膀是自在的,就没有理由不去菜彼岸的花,因此解脱何尝不是一种本能的智慧!
  • 34、如果爱从分别心中破茧而出,爱一定没有理由让我们痛苦,如果爱的翅膀是自在的,就没有理由不去菜彼岸的花,因此解脱何尝不是一种本能的智慧!
  • 35、当晨起时,如阳光普照大地,如是发心!当日落后,如月光清凉大地,如是回向!一日一轮回,一心一世界,大地是行者匍匐的净土,星空是行者冥想的坛城,如此所谓的尘世会融化在你的心念中,彼岸的距离也将融化在此岸的概念中
  • 36、真正的佛教并不在于口中念诵的内容以及外在的形式仪轨。
  • 37、一个人一生走的路,可以绕遍天地间的所有白塔,但一个人一生却很少用心地绕完一圈白塔,原因是我们的一生几乎都在盲目的行走!
  • 38、我们生下来就选择了以哭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但当我们接触到爱时就选择了用微笑来面对这个世界,或许微笑并不是用来解决问题,而是对待问题的一种心境,因此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微笑的确可以让我们放松,并且愉悦。
  • 39、若前行力量不够,则达不到符合传承标准的寂止;没有寂止的功夫,胜观也无法呈现,解脱更遥遥无期。前行的道理并不难了解,难的是真正融入内心,故必须摒弃轻视之心,座上、座下精勤修习。
  • 40、菩提心是一切法之精华,我们的修学一旦失去了菩提心,即便对其他法门有多么了解,从事的善行有多么广大,想要成办解脱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呈现菩提心。
  • 41、有些人说,自从进入佛门以后,虽然自己没有修过很多法,但是性格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这充分说明你调心的功德正在呈现。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对治内心的烦恼,当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时,性格自然会越来越调柔。
  • 42、你可以相信眼睛看到的,但眼睛只是负责看到,至于看到了什么,却是一个判断题,因此还需要依赖心智!
  • 43、放不下的都是已经不属于自己的,放得下时恰好是自己拥有时,人生的剧场就是一个幽默剧,是你滑稽了他人,还是娱乐了自己,就看你的心智!

  • 44、菩提心是一切法之精华,我们的修学一旦失去了菩提心,即便对其他法门有多么了解,从事的善行有多么广大,想要成办解脱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呈现菩提心。
  • 45、时我们会非常单纯地认为,只要手上有一本经书,并且遵照这些文字去行持,就是在实践佛教,不用再学习其他教理。但要记住,所谓正法与非法只有一线之隔,而这一线正是依止具德导师的意义所在,因为只有具德导师才能讲解什么是真正的善法与真正的佛教。仅凭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要获得解脱是不现实的。
  • 46、若没有一颗珍惜的心,再好也只是为了错过;若没有一颗付出的心,再多也只是更加吝啬;若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再强也只是为了伤害;你永远不曾看到心在哪里,但你拥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佛法只为修心!
  • 47、同样是对佛法生起信心,对上乘教法生起信心者,相较于只对下乘教法生起信心者,烦恼更少,根机更高,所以从种姓力量而言,根机更为殊胜。因此能对密法生起信心者,本身就是上等根机,是业力清净者。
  • 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免角。”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关键在于懂得时时刻刻将各种对境转为道用,而不是庸俗地随波逐流,在滚滚红尘中迷失自心。
  • 48、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免角。”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关键在于懂得时时刻刻将各种对境转为道用,而不是庸俗地随波逐流,在滚滚红尘中迷失自心。
  • 49、恐惧若是来源于已发生的事情,那只是自己吓唬自己,恐惧若是来源于未发生的事情,那也是提前吓唬自己,而此刻你若感到恐惧,当你提到它时,这份恐惧已成为过去!
  • 50、若哪一天他人的得失也如自己的得失般,那菩提心的影子才显现在你的心境中,若哪天得失都不在成为困扰你心境的理由时,智慧的光才能投射到你的身心!
  • 51、有些人说,自从进入佛门以后,虽然自己没有修过很多法,但是性格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这充分说明你调心的功德正在呈现。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对治内心的烦恼,当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时,性格自然会越来越调柔。
  • 52、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是调伏内心,因此不要总是谈论自己做了多少件善事,而应时时反观自心,谈谈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多少。
  • 53、越现代,越梦幻,人类总是在编织一个接一个的梦境,深怕自己醒来一切皆是泡影,夜上海,不眠的追逐!

  • 54、若内心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即便对于修行路上的很多道理不是很理解,念诵也可能只是几句咒语,但是功德却会变成无量。相反,若不具备菩提心,即便二十四小时都在修行之中,最终所得的功德还是有限制性的。
  • 55、传承对治的是修行的疑问,圆满的传承可以完全遣除修行中的一切疑问、消除一切障碍。这就是修行者要得到传承的原因。
  • 56、世间的成就如同一个魔术师的声誉,他因为制造奇妙的幻相而赢得所有人的喝彩,但所有喝彩的人都知道那仅仅只是假象而已!
  • 57、沉痛中唤醒了什么,可能才是祭奠逝去的亲人最好的安慰,或许我们喜欢逃避无常这个认为不太吉祥的话题,但这并不代表不吉祥的就不会发生,因此当发生的这些灾难之后,我们若还是无法明白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么还将会继续输给无常,愿逝者安息,更愿为逝者祈祷的人能懂得生命的可贵!
相关内容